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宋词里的中秋月·光明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里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秋分时夜晚祭月。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根据梁代记载,南北朝时尚未形成中秋节。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宋代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宋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

宋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调歌头》:“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中秋夜晚,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万川映月,朦胧清静,尘世之喧嚣浮华都在天地间流泻的月光中荡涤澄清,人的内心也回到静谧平和的状态,“心与秋空一样清”,词人在皓皓月色中,在对自然的体味中悄然返入自我心灵世界,回归于一种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从中秋节普遍的民俗心理来看,中秋之夜,圆月当空,月亮皎洁而圆满的客观特征与人们祈盼亲人团圆、世事圆满的心理相契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然而人世间常聚少离多,宋代词人多处官僚阶层,历经仕宦,转徙各地,中秋佳节,团圆之时,词人往往漂泊异乡,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其中寄窝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察之感,如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在词中借月表露自己孤独冷清的心境。而到了宋末遗民词人的笔下,中秋月的团圆之喻义,更是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江山易主,明月仍如旧,国家覆灭,明月仍圆满,这一轮明月引发的是词人深切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宋词里的中秋月也常引发词人的宇宙人生感悟,承载了词人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深沉哲思,流露出深刻的时间和生命意识。如苏轼的中秋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以月为中心,上阙因月而生发天上之奇想;下阙因月而感慨人间之事实。宇宙苍茫,世事无常,明月亘古如斯,人生短促若寄,词中透露出永恒的悲剧意味和理性色彩。在宋词中,词人常通过中秋之月来表达个体层面对宇宙时空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约至南北朝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

B.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C. 《周礼·夏官》记有“祀日月”的习俗,唐人陆德明的解释说明古代已有秋分祭月的传统。

D. 中秋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中秋节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周礼》的相关记载,有力地论证了中秋的起源,说明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

B. 文章引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会以黯然的面貌出现。

C. 文中论证宋词中的中秋之月既渗透着深刻的节日民俗心理,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思索和理解。

D. 文中先介绍中秋节的历史,再论证宋词里中秋月的内涵,后者从自然物象、民俗心理和宇宙哲学三个角度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秋节是宋代文人的良辰佳节,写中秋月的宋词大约有290首,在宋词中充分表达了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

B. 宋词里的中秋月常象征着团圆,但有时游子也借月表露孤独冷清的心境,或借月引发词人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C. 皓皓中秋月色能荡涤澄清尘世之喧嚣浮华,词人就在体味这种自然物象中回归于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D. 在宋词中,中秋月有了深层次意味,词人常借月来表达对宇宙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下载Word版试题
《宋词里的中秋月·光明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大约至南北朝时期”错,结合“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分析,应该是隋唐时期。

B项,“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错。结合“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分析,应是“到了宋代”。

C项,“《周礼•夏官》”错,结合“《周礼•春官》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分析,应该是“《周礼•春官》”。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会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分析有误。结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分析,引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为论证“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这一观点。“比喻论证”应该是“举例论证”。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写中秋月的宋词大约有290首”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原文“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分析,原文是说写中秋节的宋词有290首,不是写中秋月。故选A。

录入时间:2021-03-11 09: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