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月,阙也·张晓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我渐渐爱上了“缺”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

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准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蜗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蜗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结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这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增添文化趣味。

B. 作者从哲学思考起笔,然后讲述神话故事,最后提出审美要求。

C. 作者认为现实中没有真正的完美,表现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D. 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

2.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爱上“缺”这一境界的原因。

下载Word版试题
《月,阙也·张晓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解释文题,提出“缺”的概念,引出对“缺”的思考,表明自己的态度,引发读者好奇,与文末分析月亮未曾真正圆过的内容相照应。   

3. 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承认缺陷才能学会接受,缺陷中潜藏圆满、美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作者从哲学思考起笔”错,哲学分析在文末。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一般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指定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内容上,“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结合文章题目,可知是对题目的解释,由此引出“缺”的概念。“那解释使我着迷,我渐渐爱上了“缺”的境界。引出了对“缺’的思考,“爱”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结构上,首段照应、解释了标题,“使我着迷”,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结合后文“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可知首段与后文探讨月亮未曾真正圆过的内容相照应。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及其原因。同样遵循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要去文章中筛选重要语句。“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可知中国传统一直是承认缺陷的。 “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作者爱上“缺”是因为他心平气和地承认缺陷,接受缺陷。“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作者爱上“缺”是因为

缺陷中蕴藏者美好。

录入时间:2021-03-12 09: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