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故乡是棵老榆树·于艳丽》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是棵老榆树

于艳丽

榆钱挂满枝头的日子又到了,老榆树虽然上百岁了,但榆钱还是孩子般的年轻,嫩绿色的榆钱又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

位于南城西门门的居民,最近脾气好得出奇,他们走路唱歌,做梦笑醒,即使走路不小心撞到了,也只会嘿嘿地傻乐阵子再走开。 住了一辈子土坯房子的,终于要搬进高楼大厦,还有不菲的补偿款,换作谁都会这样的。

在西门众人中,却有一个人对于拆迁的事满心不大乐意,那就是家门口有着一棵老榆树的六十有六的老于头。

不消几日就从拆办传出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老于头成了拆迁的钉子户。老于头的三间房子位于楼盘规划正中心,他不动,整个工程没法开工。别说开发商着急,那些等着住上楼的左右居,免不了要在背后叨咕老于头几句。

可不满意总解决不了问题的,开发商丁聪打听到,在西门,老于头只听张阿姨的话,所以丁聪提了大包小裹去求张阿姨。

张阿姨是个热心肠,丁聪的话没说完,张阿姨明白了丁聪的来意,她指着丁聪提来的东西说,这些你拿回去,别让老于头以为我是你收买的说客,拆迁是好事,大家都盼着呢,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我去打听打听,问他个子丑寅卯,然后给你回话。

丁聪坐在工程处的办公室里等了张阿姨一整天也没听到她的动静, 就有些沉不住气了。天近傍晚,丁聪又叫来副手,两个人决定再去老于头家碰碰运气。

日落的余晖将金色的光线涂抹到南城西门这一片低矮的平房上,老于头家门前的老榆树擎着一树映着光的榆钱,像传说中的摇钱树,老于头坐在树下,仰着头看满树的榆钱,榆钱筛下点点光斑落在他的脸上,明暗间仿佛他也变成了榆树的一部分。

丁聪也学着老于头的样子,在榆树下坐下来,风吹树动,有刷啦啦的声音填充两个人之间的寂静。

最后,还是丁聪按捺不住心头的焦躁,开口道,老爷子,您这三间土坯房换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您觉得不划算?

当然划算!老于头的答案让丁聪稍稍松了口气。

那您老人家还有啥打算?丁聪心里恨恨的,却要露出一脸的谦卑。

你回去吧,老于头说,划算我也不同意。

老爷子,您知道我晚一天开工,要浪费多少钱吗?您就开个价,只要我能承受,肯定答应您。

老于头把掉在身边的几叶榆钱捏在手里,放到眼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慢条斯理地说,回去吧,你再让我想想。

丁聪看出来,今天的谈话不会有什么结果,他长叹一口气,起身告辞,把老于头扔给了门前那棵枝干虬结的老榆树。

丁聪前脚走,后脚张阿姨就过来了。还没答应?张阿姨试探着问。欠火候。老于头淡然道。唉?真不知道你咋想的?张阿姨叹气道。

就想留个念想,给自己,也给后代。老于头话里带了几分伤感。

丁聪再来找老于头,是带着现金来的,他知道像老于头这把年纪的人,真金白银没见过几回,他进了老于头的屋子,把拎来的五万块钱往茶几上一摊,说,老爷子,除了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我再补偿给您五万块钱,这样您已经很划算了,您就签了吧。

老于头瞥了一眼丁聪摊开的钱,脸上露出一抹笑意,仍旧不急不缓地说,我不要钱。

那你要什么?丁聪忍不住将声音提高八度。

我不要钱,房子也不要八十平方米,我老了,无儿无女,一日三餐,一张床,用不了几平方米的地方。

丁聪不知道老于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耐着性子等他说完。

我就有一个条件。

您说!

老于头转脸看向窗户,窗户开着,抬眼就能看到门外那棵老榆树,刷啦啦,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在春风里无忧无虑唱着童谣。

只要你答应盖楼的时候,留下那棵老榆树,我立刻签了协议,还有,房子给我四五十平方米就行,够我这把老骨头养老就中。

丁聪的思维卡住了几秒钟,他机械地反问道,您要留下老榆树,放弃几十平方米的补偿和五万块钱?

是的。老于头坚定地回道。

为啥?丁聪完全回过神来了。

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吧,老于头不无哀伤地道,门前这棵榆树有百十年的岁数了,要拆迁了,这个村子就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样子了,那些远走他乡的孩子,要是回来看看故乡,该怎么办呢?什么都不在了,那滋味不好受啊!给他们留棵树吧,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等于回家了,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知道这就是南城的西门,这就是故乡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张阿姨认为“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指从常人眼光看,人们都喜欢更美好的生活。

B. 位于南城西门的居民“走路唱歌,做梦笑醒”,这说明他们缺乏长远眼光,不眷恋家园。

C. 本文以城市改造为背景,探讨了人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如何守住自己的根这一重大主题。

D. 本文的主要人物取名颇有谐音对比的意味,老于头其实不愚,丁聪其实也不绝顶聪明。

2.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对老榆树进行了描绘,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老于头不一开始就提出条件,而是卖关子,到最后才提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给文本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故乡是棵老榆树·于艳丽》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①第一处写榆钱“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为下文写老于头不大乐意拆迁埋下伏笔,与结尾最终老榆树被当作故乡的象征保留了下来形成呼应;②第二处写老于头和老榆树已经融为了一体,渲染了宁静详和的氛围,传达出老于头对老榆树的脊恋之情,为拒绝丁聪做铺垫;③第三处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老榆树,传达出老于头对老榆树的深厚情感,为下文老于头放弃几十平方米的补偿和五万块钱而保留老榆树做铺垫。   

3.①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老于头最后才提出留下那棵老榆树的条件,表明了老于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说明老于头看重的并不是利益,而是家园。②从情节设置来看,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③从主题表现来看,通过老于头到最后才提出留下那棵老榆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要回望自己的来处,牢记自己的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这说明他们缺乏长远眼光,不眷恋家园”说法错误,从文中“换作谁都会这样的”可知,南城西门的居民这样的反应是人之常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对老榆树进行了描绘,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到三处描绘老榆树的内容,分析句意,感受情境。小说中的事物形象,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类题目,准确把握物象作用,可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主题四个角度思考。

第一处在文章的开头,“榆钱挂满枝头的日子又到了,老榆树虽然上百岁了,但榆钱还是孩子般的年轻,嫩绿色的榆钱又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这句话重点突出“榆钱”,“嫩绿色的榆钱又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突出榆钱的价值,而下文写到老于头不乐意拆迁,写老于头要留下榆树,要给远走他乡的孩子留个根,显然开头“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为下文老于头不乐意拆迁埋下伏笔,同时又与最后老于头要求留下老榆树形成呼应。

第二处,在文章中间,“日落的余晖将金色的光线涂抹到南城西门这一片低矮的平房上,老于头家门前的老榆树擎着一树映着光的榆钱,像传说中的摇钱树,老于头坐在树下,仰着头看满树的榆钱,榆钱筛下点点光斑落在他的脸上,明暗间仿佛他也变成了榆树的一部分”,这段文字不仅描绘老榆树,也对老于头进行描写,“老榆树擎着一树映着光的榆钱”“老于头坐在树下,仰着头看满树的榆钱”,老于头“仿佛也变成了榆树的一部分”,二者仿佛融为一体,营造了祥和的氛围,老于头“仰着头看满树的榆钱”的动作可以看出老于头对榆树的眷恋,这也就为下文他拒绝丁聪做了铺垫。

第三处,在丁聪第二次来访的时候,“抬眼就能看到门外那棵老榆树,刷啦啦,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在春风里无忧无虑唱着童谣”,这段文字重点描绘“榆树”,是老于头眼中的榆树,在老于头眼中,这榆树就像孩子,“在春风里无忧无虑唱着童谣”,这里使用拟人的手法,可以看出老于头对榆树的情感之深,而下文写老于头宁可放弃钱财和几十平方米房子的补偿也要留下老榆树,这显然与老于头对榆树的情感有关,所以为下文这一内容做了铺垫。

【3题详解】

本題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老于头不一开始就提出条件,而是卖关子,到最后才提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给文本分析”,明确要求后,再整理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这样的安排在人物形象的凸显、情节的关联以及主旨的揭示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

首先梳理小说的情节,小说一开始先说老于头“对于拆迁的事满心不大乐意”,接着丁聪亲自出面,老于头表态“把掉在身边的几叶榆钱捏在手里,放到眼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慢条斯理地说,回去吧,你再让我想想”,然后丁聪再次来的时候带了五万块钱,对此,老于头“瞥了一眼丁聪摊开的钱,脸上露出一抹笑意,仍旧不急不缓地说,我不要钱”“我不要钱,房子也不要八十平方米,我老了,无儿无女,一日三餐,一张床,用不了几平方米的地方”“我就有一个条件”“只要你答应盖楼的时候,留下那棵老榆树,我立刻签了协议,还有,房子给我四五十平方米就行,够我这把老骨头养老就中”,由此看来,老于头看重的不是房子,不是钱财,而是想要保住这棵老榆树,这是人物形象方面的效果;

然后从情节方面来看,老于头一开始并没有提出条件,即使丁聪来访,他依然没有明确自己的要求,而是说“你再让我想想”,这里卖了一个关子,直到丁聪第二次前来,老于头觉得时机成熟了,所以提出要求,这就让小说的情节设置有了悬念,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

最后从主旨方面思考,直到最后老于头才提出要求“留下老榆树”,“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

那些远走他乡的孩子,要是回来看看故乡”“给他们留棵树吧,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等于回家了,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知道这就是南城的西门,这就是故乡啊”,由此看来,老于头要求留下老榆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来处在哪里,也就提醒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录入时间:2021-02-04 11: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