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理论依据和教学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7-9)年级”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依据以上理论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理解并诵读《浣溪沙》,多角度体悟词人情感。《浣溪沙》是教育部审定(2018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这是一首清朝的边塞词,这首词表达了纳兰性德的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国之虑,他的这些情感复杂而隐秘,学生不易理解、体悟词人的情感,所以我想到了以词解词的比较阅读的方法,适时引入他同一时期或相似情境的《采桑子·九日》《蝶恋花 出塞》,帮助学生理解他在《浣溪沙》中不便直言的隐秘情感,这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堂课我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纳兰”问题贯穿始终,第一自由朗读,初识纳兰,学生以意象为切入点初探情感,教师补充纳兰性德其他词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再探情感,初步认识词中纳兰;第二次教师补充纳兰的《浣溪沙》《南乡子》进行拓展阅读,跳出词中纳兰形象,让学生对纳兰有一个更深入、更立体的认识,这种高站位的俯视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心对纳兰的理解,帮助他们读透纳兰的心声;第三次以创意性诵读的形式记录学生对纳兰的感悟,旁白+诵读,读写互动融合,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整堂课由词识人到由人解词到由己谈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多角度体悟情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对这首词和对这个词人独特的感悟。当然,为了使学生热爱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到传统文化的智慧,我制作了微课《创意性诗词诵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诗词诵读的别样形式,感受创意性诗词诵读的别样魅力,激发他们创意性诗词诵读的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课型

新授课

2. 教材分析

《浣溪沙》为教育部审定(2018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鱼我所欲也》论述认识的理性抉择,《唐雎不辱使命》叙述不畏强暴的故事,《送东阳马生序》描述少年求学的艰辛,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抒发了不同时代的词人们的壮志豪情,课外古诗诵读中的《定风波》《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三首词既有词人们的豪情,也有幽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上的激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浣溪沙》这首词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其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意义非凡。《浣溪沙》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破败之景,表达了词人的怅惘、思乡、忧国之情。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和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附壮词以寄之》这两首边塞词,初步掌握了以意象为切入点来体悟词人情感的方法,很容易运用这种方法来赏读本词,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而本节课的学习除了对以意象为切入点来体悟词人情感的方法的再次强化,还将以词解词的比较阅读的方法渗透其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这有利于学生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为以后自主鉴赏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和认知水平

学生能力基础分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师用书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经过三年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尤其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关诗歌自主赏析的活动探究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会用批注的方法简要记录诗词内容、情感。 能借助互联网等辅助教学手段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另外,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望较为强烈,可以对诗词诵读进行创意性表达。

学生认知水平分析:本节课为九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诵读里的一首边塞词,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刚学过边塞词-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附壮词以寄之》,这两首词都是宋代作品,《浣溪沙》这是清朝的一首边塞词,学生从未接触过清朝有关边塞的作品,因此对这一时代的作品充满了期待。他们急切的想要知道纳兰性德的词作品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小学时期学生学过唐朝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塞外壮阔美妙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对这一题材诗词的喜爱,根据这些,本节课利用比较阅读、多种形式地诵读诗词、微课等多种教学素材,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①学生第一次接触纳兰性德的作品,对他的背景了解甚少,很难体悟出词中隐秘的情感;

②创意性诵读诗词时,因安排了一个情境再现的小练笔,因学生写作能力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旁白不够激情,情境再现不够形象,诵读形式创意不足;

③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子女,怯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经过三年的朗读指导,半数以上的学生还是无法在讲台上松弛有度,初次进行创意性诵读,出现羞于表达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运用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词人同一时期的不同诗词体悟到作者的情感。

②通过创意性诵读,将读与写有机联系,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体悟词人情感,感悟词人形象。

3.教学难点

①多角度体悟词人情感,归纳总结体悟诗词隐性情感的方法-比较阅读(以词解词)。

②读写结合,用创意性诵读表达对诗词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小组完成创意性诗词诵读表演,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微课《创意性诗词诵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诗词诵读的别样形式,感受创意性诗词诵读的别样魅力,激发他们创意性诗词诵读的兴趣;师深情讲述纳兰性德的文韬武略的人生和出使梭龙的背景,拉近学生与纳兰性德的距离,激发学生走近纳兰性德的兴致;利用动画软件制作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传统诗词的学习兴趣。

3、比较阅读:以词解词,将《浣溪沙》的上阙与《采桑子·九日》比较,比较相同意象,感受相同情感,体悟出思乡之情;将《浣溪沙》的下阙与《蝶恋花 出塞》比较,丰富词人的想象画面,以此深入体悟“古今幽恨”。

五、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具有投影仪和电子白板

2.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六、课前准备

学生在班级群里自主学习微课《创意性诗词诵读》

七、教学过程

(一)简介人物,引生入境(设计意图:简介词人的文韬武略,让学生对纳兰性德有一个整体印象,激发学生认识纳兰性德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纳兰性德的心理距离,为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埋伏笔,未成曲调先有情。)

他,颖悟绝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进贡士,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三等侍卫,因满腔才华被皇帝赏识不久晋升为一等。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是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是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认识他,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纳兰性德。

师板书课题《浣溪沙》

(二)自由朗读,初识纳兰(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重视学生自主体验,为教师的“教”提供依据。补充词人同时期诗词和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体悟本词中的隐秘情感,让学生近距离认识这个心绪复杂的纳兰,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方法-比较阅读同一词人同一时期的诗词来体悟情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给学生以明确的方法指导,又着重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①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词内容。

②涵泳意象,明晰诗情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八、 板书设计

浣溪沙

纳兰性德

寂寞 惆怅 意象-意境

有思乡之愁 以词解词

有卫国之志 知人论世

有忧国之虑

九、教学反思

(一) 优点:

1.整个课程设计都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从课外自主观看《创意性诵读》的微课了解并学习创意性诵读,到课内讨论明确词人情感,小组合作进行创意性诵读,读写互动,听说融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诗词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2.讨论赏读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以词解词,引导学生感悟纳兰的形象,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渗透悟情方法,使学生在大量古诗词的比较阅读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进而激发学生由一首词喜欢一个人,由一个人爱上古诗词的激情,进而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最后我对学生的祝福,既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又夯实了他们传承传统文化优秀素养的意识。

教学反思为节选,更多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