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华东师大课标版高二下册二十一 石钟山记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高二下册《二十一石钟山记》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中的描写对于阐发议论的作用。

教学难点

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目见耳闻”的丰富内涵。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文言名篇,在教材中是放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第六单元,体现“了解古人深邃思想,领略他们精湛的散文艺术”的教学思路。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将重点放在文末苏轼提出的“事须目见耳闻, 不可臆断有无”的这一著名见解上。我个人认为,这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主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孔子早就在《论语》中有过相关的论述,苏轼在这一点上并不能超越孔子。从现实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早就是深入人心的常识。我认为,苏轼证明这一结论的过程和目的特别有意义,值得好好研读。

苏子为文,情趣、理趣、文趣相交融,记叙、描写、议论的转换灵活自如,“洒脱自然,姿态横生”。本课第二段描写部分文字生动、内涵丰富。因此本课的设计着意突破传统,带领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二段,欣赏本文写作上的妙处,进而体会到这种生动的描写对于作者要阐发的议论究竟有何作用。设计中力求引导学生与古人声气相通,带领学生深入文字的内核去“设身处地”,去领悟摇曳生姿的描写文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活生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补充课外拓展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苏轼在元丰七年的经历,更深刻地领悟本文主旨。这样,对“目见耳闻”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肤浅意义上,而是引导学生领会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法上,关注学生认识的起点,注重学生理解的过程,以文章的具体内容作为抓手,便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主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对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渐渐形成自己的感受,经过朗读和讨论加深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笔法上“洒脱自如,姿态横生”特点和主旨的内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求教学过程即学生体验和理解的过程。

站在学科育人的角度而言,苏轼在本文中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讲,同样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优质资源。他读书生疑、主动探究的钻研精神,他身处困厄、但心忧天下的使命感,他始终坚持说真话的求实精神,都是高中生应该效仿和学习的典范。他坚持带着儿子苏迈去探寻一个似乎与人生并无大关联的疑问,并且在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探索之后得出了使自己信服的答案,其中是有深意的——他所说的“目见耳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知道;他是在用自己的“身教”,给即将赴任却涉世未深,对政治险恶估计不足的长子上了一堂生动又深刻的课——要想求得真知,一定要放下“士大夫”的身段,亲自到一线去调查,决不能人云亦云、偏听偏信,而要“所知必真、所言必详”!这是苏轼从自己的惨痛经历中总结出的政治智慧,是对朝廷中那些不经过实际调查,就给自己安上罪名的官员的讥嘲,更是对后来者的忠告、对当朝者的忠言!“记山水并悟读书观理之法”,苏东坡在寻山探水中不忘思考,始终追随着理性的思辨,并让这种思辨的光彩流动在他的文章中,永远启发、滋养着一代代的读者。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原本是高二第二学期的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篇目,但我认为,处于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足以驾驭此文。此次选择在高一(5)班教授此文,还有一个原因,这个班级的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比较感兴趣,我认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究提供一些积累和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预习检测

1.导入语:

小小一座石钟山,引得无数文人竞相探访。一向求真求实的苏东坡,又会在游览中感悟到什么道理?我们从中会获得怎样的启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钟山记》。聆听;

思考。依据教学目标,导入语给课堂教学预设了方向。2.预习检测

学生出示小组作业,并解说:

(预习作业:尽量用原文的语句,将本文改写成提纲式的考察报告,包括:考察对象、考察方法、考察过程、考察结论等。)

小结:

苏东坡证实了郦道元的“水石相搏说”。学生发言、讲解

四格笔记展示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