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华东师大课标版高二下册议论的角度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华东师大课标版《议论的角度》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问题导入,明确核心任务: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遇到头疼的“跑题”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论证过程中关键概念前后不一致造成的。什么是关键概念?作文材料中话题的关键概念、学生观点表述中论题的关键概念以及提出观点以后具体的论证或阐述过程中与此相关的概念,今天我们以本次期末考试作文为例,看看关键概念前后是否一致?

(二)反思由材料中的话题向文章论题转换过程中关键概念是否一致

作文题:趋利避害是人生常态。但是因为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利”与“害”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

本环节通过列举部分的观点表述,让学生借助问题链,思考这些观点表述中的关键概念是否与本次作文的话题一致。

问题链为: 1. 观点表述中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2. 与话题是否一致?

3. 为什么?

材料中的的关键概念是“趋利避害”,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学生在观点表述中存在如下概念问题: 1. 关键概念含糊,如:遵循内心,追逐梦想。这里的“利害”不清晰,极易混乱;2. 关键概念不恰当替换,如:扬长避短实现个人价值,这里“利害”的概念替换成了“长短”;3. 关键概念有歧义,如:树立独立的“利害观”,祸福相依怀一颗平常心,前者的关键概念很容易落在“独立”上,后者则落在“平常心”上,这就容易发生论证中心偏移。

(三)反思在提出观点后论证或阐述过程中关键概念与之前提出观点时是否一致

本环节以一篇例文,让学生借助问题链,思考论证或阐述过程中关键概念与论题的关键概念是否一致。

例文的观点表述为“为众谋利,不避己害”,即对“趋利避害”界定为“趋众人之利,避众人之害”。引导学生发现中间几段中论证或阐释过程中存在关键概念与观点表述不一致的问题。如:例文第三段的论证阐述是“他们恪守道义,趋大利、趋长利”此处“趋长利”可以是“趋向长久的利益”也可以是“趋向长远的众利”,概念就有歧义;第四段“人们追逐物质上的自我满足,却没有精神上的自我价值追求”则是把“利害”界定为“趋物质之利避物质之害”,与观点阐述不一致。

问题链为: 1.文中关键概念前后一致吗?

2.如果不一致,具体表现在哪里?

3.如何修改?

附例文

为众谋利,不避己害

①“趋利避害”是人生常态,但是趋什么利,避什么害,趋谁的利,避谁的害……境界不同就有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人趋一己之利,避一己之害,有的人则为众谋利,不避己害,我们理应追求的是后一境界。

②孔子曾言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道:“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不齿、世人痛恨的是那些小人,往往趋利而行,一旦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不惜行不义之举。他们甚至会理所应当地把自己所趋之利建筑在使他人受害的基础上,为谋一己之私,无所不用其极。究其原因,个人私欲膨胀、贪婪无度,却以自我为中心,极度自私,不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与这种人有天壤之别的一些人,他们恪守道义,趋大利、趋长利。有的人在时局动荡、危难之际,能挺身而出,甘愿舍一己之利全众人之利纾众人之祸。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掷地有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振聋发聩;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始”催人泪下;任正非“冬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度过去”傲骨铮铮!还有一些人能够为民族长远发展考虑,在众人固步自封的时候趋向长远利益。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批判了僵化的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束缚,他指出八股文能够一时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却从长期来看扼杀了年轻人的思想力、生命力进而影响民族的未来。这些人,他们的心中只有国家、百姓,胸怀天下,敢于铁肩担道义,勇于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这是何等的眼界和胸襟!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下盛行“成功学”、“心灵鸡汤”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引导人们形成了物质上群体性的趋利避害,人们追逐物质上的自我满足,却没有精神上的自我价值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高度,它不关乎下一餐、下一觉,却关乎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它在卡夫卡闭门著书的孤独中蕴育,在史铁生病隙的微笑中绽放,或许正如史铁生所说:“若我们超脱了一己私欲,连通的无尽的人群,与追随了绝对的价值,我们的精神便化为灵魂,进入了无尽的关怀与追求。”此为趋利避害的最高境界。

⑤趋利避害 ,看似只是简单的本能,实则是对一个人本性的叩问。德国著名牧师马丁尼莫拉曾经写过这样的忏悔文:“当纳粹杀害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纳粹杀害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没有人为我说话了。”试想,如果人人都只顾趋己利避己害,那结果必然是无利可图,而祸患临门,无人可以幸免。

⑥所以,在趋什么利,避什么害的抉择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与责任意识,这种抉择背后正是对自身的社会责任的取舍,也是对自身的人生价值的直接评估。在当下这物欲时代,仁德道义之心,利他利民之志,尤其不可失、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