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语文版第五册(必修)10 论修身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第五册(必修)(2010年1月第3版)《10论修身》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课文分析

<一>孔子的人生经历

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志于学”之前,一定有一个学的过程,学出了兴趣,学出了志向,学出了人生目标,然后才“志于学”。其实,这“志于学”的意思,乃是孔子从15岁开始,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

三十而立:经过不懈的自学和求学,30岁孔子,终于可以立起来了。一个人,是否立起来,要看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见。第二个指标:别人眼中是否有自己。首先自己是否有主见,然后是否自信地表达主见,让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就是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在三十而立之时,他的能力体现在哪里?通过自学和多方求教,孔子在传统儒业“六艺”上,已纪有了很高的造诣,已经成为一个专家,并且对于“六艺”,他还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独立思想,他完全可以开班授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他创办了“私学”并通过此,实现了经济上的“立”和事业上的“立”。

四十不惑: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不可能具备所有方面的知识。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指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他判断力比我们强。所以,不惑的意思一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二是对世间的林林总总、光怪陆离都能做出价值的判断。判断其是非、善恶、美丑。讨论父亲偷羊,儿子是否该作证。(假如儿子不作证,对法律损害不大。因为法律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取证据,一样可以判决。但假如鼓励儿子作证了,把自己的父亲送进监狱,就必然严重损害父子亲情。父子之间可以相互告发,会导致父子之间都不能互信,这就彻底颠覆了人伦,严重的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所以孔子说子为父隐瞒,不让亲人互相告发,是维护一条道德底线,是维护人性的善与爱,孔子有超过一般人的价值判断力。一个人的境界,不取决于他知识面有多大,而取决于他认知的能力有多强。也就是说,不取决于他知识的宽度,而取决于他精神的高度和深度。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在和弟子们切磋学问、畅谈人生中,不知不觉,迎来了他的天命之年。孔子所说“天命”大致包括客观和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比如,我们生在地球上,生在中国,生在怎样的家庭里,有怎样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这些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我们必须无条件的接受。接受之后,我们还得尽相应的责任,这就将到天命的主观方面了。主观方面是指,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出处穷通等丰富的含义。即人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且,人还负有建设道德世界的责任。所以,按照孔子的理解,他的知天命的“知” “知”不仅指知晓、认知,更是履行,是知行的合一。具体地讲,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点,我们必须认知天命。(生而为人,必须有所承担,无从推卸,因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命。)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第三点,我们必须履行天命。

六十而耳顺:何为耳顺?第一,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第二,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第三,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概括而言,就是:理解别人,坚持自己。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除了诸侯、政客、小人们排挤他,迫害他、敷衍他,他还受到来自同样知识阶层的嘲弄与误解,所以在这样的阶段他领悟到这样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14年的流浪,终于结束了。离开鲁国时,55岁。归国之时,68岁。他开始进入人生的最后也是最高的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自由;不逾矩,是道德。孔子经过自己一生的努力,最终给我们的启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融合的境界。

<二>孔子如何教育弟子

1、教育犯错的弟子(自由散慢):“宰予昼寝”这一则。指名读、译。老师强调重要字词。孔子交给我们怎么去了解一个人,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对于犯错的宰予,老师的这番话无疑是严厉地批评。那他在弟子心目中是怎样的老师呢?

2、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指名译。强调“厉”是指说话准确、犀利。

君子有大德,故不苟且,此俨然也。君子有大度,故能容物,此温煦也。君子有教益,故能育人,此言厉也。

本课小结

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孔子,这位伟大的圣人,几十年的修行,告诉我们道德与自由的关系。到达这个境界的人是宽松的、从容的、愉悦的、自由的,又是合乎道德的、体面的、高贵的。可以说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那怎样才能提高完善我们的道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子的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