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鲁人版必修二2 听听那冷雨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鲁人2003课标版《2听听那冷雨》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学情分析】

钱梦龙老师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据此,大致可以推测学情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不懂或不容易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学生发现不了好处或不容易发现好处的地方。在“山水神韵”这个单元中,若仅仅将《听听那冷雨》定位为一篇写景散文,目的在感受雨的声、色、形美的话,学生基本可以自己通过反复阅读解决。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导一导”呢?根据笔者个人的阅读体会,这篇文章的“难”处和“好”处主要在于它特殊的文体、丰厚的意蕴和诗化的语言。这是余光中先生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他借助诗歌的思维来创造语言、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因此散文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点,整体的意境也颇具中国古典韵味,虽为抒情散文,但是作者情绪变化找不到逻辑线索。这一系列的特征都给学生造成了阅读障碍,甚至将他们拒之门外。

鉴于此,笔者从学生困难处入手,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以改编诗歌切入,从细处品读本文的诗化语言。(2)以“那”“冷”“听”为线索,体会作者深沉的地域乡愁和文化乡愁。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余光中的诗化语言,笔者结合了教材中的“学习活动”部分,设计了一个课前预习题: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同时补充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和他另外两篇散文《从母亲到外遇》《鬼雨》,以帮助学生走进余光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设计意图】

①运用 “还原法”,还原本文的诗质美。本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诗质美,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 ,采用文艺批评中的 “还原法”,将散文改编成诗歌,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诗意。

②运用 “以小见大法”,实现长文短教。本文篇幅较长,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设计本课教学时,取课题中的几个字 (“听”“那”“冷”),以带起对散文语言及思想感情的分析,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③运用“分组研习法”,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学生。以小组任务驱动学生分组研习,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探究。在鉴赏散文语言并且面向全班分享的过程中,达到核心素养中的“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④运用 “涵咏诵读法”,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文姓 “语”,语感培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所以,咬文嚼字、涵咏品读是一节语文课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本文叠词、长句等诗歌语言的特性,必须反复涵咏,才能深刻体悟。

【教学目标】

1.以改编诗歌切入,从细处品读本文的诗性语言。

2.以“那”“冷”“听”为线索,体会作者深沉的地域乡愁和文化乡愁。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小诗: 【PPT呈现】

是不是觉得这首诗有些熟悉?

其实这首诗是老师根据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两句话改编的,原文是这样的: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梁实秋曾经这样评价余光中:“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读余光中的散文,常能品读出浓厚的诗意。诗的语言是有独特性的,既然余光中的散文能改成诗,那么其散文的语言必然和诗歌语言有所相通。

我们再来观察这两句话,你觉得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有哪些诗化的特征?

【明确】意象:伞、雨衣、屋、天线、船……

节奏:长短交错、疏密有致

叠词:层层叠叠、蠢蠢

押韵:上(押ang韵)、“忆”和“气”

二、一“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