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选修 演讲与辩论齐桓晋文之事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选修演讲与辩论《齐桓晋文之事》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

2、感受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提高孩子们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意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教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3分钟小辩论:

请以“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或“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为辩题,与同桌分为正反方,准备材料,在本课开始前做3分钟辩论。

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中孟子是不是也是这样与齐宣王进行辩论的呢?显然不是。因为孟子并不是要驳倒齐宣王,他的主要目的是让齐宣王接受他的“保民而王”的王天下的思想,但是齐宣王又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的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孟子如何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最后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再次走进《齐桓晋文之事》,欣赏其高超的辩论策略和技巧。

文本梳理与探究

〖探究1〗齐宣王为什么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吗?此时他采用的是什么辩术?为什么还要说“无

已,则王乎?”

_________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齐宣王问“桓文之事”是想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

_________孟子采用了避实就虚的辩术,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谈“王道”。

【探究2】孟子为何提起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这是怎样的辩论手法? 齐宣王是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的做法的?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孟子这样说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 为了证明齐宣王有“保民”之心。这是运用了因势利导、避实就虚的手法。

_________ 齐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产生不忍之心。孟子认为齐宣王并不是出于吝啬,而是有“仁”心。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探究3】等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孟子是如何运用“因势利导”和“逐层推进”的论说技巧的?

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解答此题应该明确:①此时齐宣王的心理特征是“畏难”, 孟子此时大讲“推恩”“行仁政”效果不会好。②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是对齐宣王的“畏难”心理进行开导,并指明方向。)

_________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行仁政还有什么效果?_________ (2)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齐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