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合并同类项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课标要求

1、 能依据同类项的意义判定两个单项式是否是同类项。

2、 能从“运算”的角度解释“合并同类项”的意义。

3、 能应用合并类项法则正确、迅速合并同类项。

二、教材分析

1、知识层面:

本节的重要任务是整式的加减法(合并同类项),这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又是重要知识,它将为今后的整式混合运算服务,也是今后研究方程和不等式和各种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础。

2、能力层面:

七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的动脑、动手、观察,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归纳和实践的良好习惯,学生能较好落实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活动中形成符号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思想层面:

本节课合并同类项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本节的数学思想—归类思想,而后通过大长方形的形成,从而得出其不同方法的面积计算,总结出合并同类项法则。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合并同类项在整套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选择本课作为关键教学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学知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一个基础,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在小学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在第二章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在本章学习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比较好的符号感,而且掌握了代数式的项、项的系数等概念,从而使他们在知识技能上和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所以相应引导学生:整式也是有加减运算,该怎样计算,这种求知欲对学生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四、数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领悟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会识别同类项。

(2)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2、数学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经验。

3、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通过合并同类项,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①知道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正确地按步骤合并同类项。

②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时不同的方法,感受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③体会数学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

正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难点:

找出同类项并正确合并。

五、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合作。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设计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将讲台桌上故意弄得非常混乱:有书本、作业、纸片、粉笔等东西,问学生如何整理,并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一般将作业放在一起,将书本摆放整齐……),之后问这名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存在于生活中。

〔设计意图:上面的问题的提出从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将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引到数学中来。〕

2、如何将8n -7a 2b 2a2b 6xy 5n -3xy分类?与同伴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理由。

展示学生给出的分类进行总结,得出

8n -7a2b 6xy

5n 2a2b -3xy

(备注: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归纳:像这样含有相同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同类项的两条标准(含有相同的字母,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缺一不可。〕

问题:判断下列各组是不是同类项。

① x和y ②a2b和ab2 ③ -3pq和4pq ④bc和ac ⑤a2与a3 ⑥a2b和3ba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及表达能力,再次认识同类项的两条标准,注意到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顺序无关。〕

3、下面的大长方形是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如何求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

4、合作提升:例1:合并同类项:3a+2b-5a-b

5 成效评价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6、课后反馈

要使学生的思维及能力有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就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的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基础上归纳出合并同类项法则,明确其算理和算法,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不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