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物理教材同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三、光的直线传播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三、光的直线传播》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动建构过程,课堂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多边活动形态。但是,“一问到底”的课堂往往有以下“通病: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二是问题的设计缺乏新意,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常此以往学生就对问题产生麻木、厌烦情绪;三是问题设置过大,内容空泛、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四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学习困难生,很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五是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等等。一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和草率、简单的问题呈现方式,还是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能不能唤醒学生的记忆?能不能激发学生思维?能不能架构一堂流畅、生动的物理课?上一堂热闹、有趣,且思维活动深刻的物理课,不但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而且教师有较深厚的学科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交流如何在课堂上发问,引导学生展开深刻的思维活动。

2. 用“问题”架构课堂教学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逻辑性,对于一堂课堂而言,教材已经给教学活动安排了知识与能力传授的逻辑关系,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教材的标题转化为“问题”来设计教案。问题最好源于学生的生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同时,前后问题的设计,要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三个系列化问题展开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活动。

2.1 光是如何传播的?

教师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拿掉镜头,用锡箔纸包裹相机,在镜头的接口处用细针戳一个小孔,用这架没有镜头的相机拍照。学生惊讶地发现,没有镜头的相机也能拍照。教师提出问题,“小孔”究竟能不能成像?给学生分组,动手做一做小孔成像盒。

在学生充分体验后,教师提问小孔成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通过讨论,学生就得出了: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所导致的现象,如图1所示。教师打出一束激光,用喷雾器沿激光光路喷水雾,学生会看到激光束在空气中笔直向前传播。

学生再用桌上提供的器材,探究光在固体(果冻)、液体(清水中滴几滴牛奶)中是否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学生通过探究对结果确信无疑后,教师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刻的思维活动。

2.2 光真的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我们眼睛看到的激光束确确实实沿直线传播,眼见的现象是否可靠呢?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线的传播究竟是否沿直线传播的。因为教科书上没有这个探究活动,所以设计这项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真探究”的过程。

用数学的直线类比光线,初二的学生知道“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有俗语“三点成一线”,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形成了探究方案。在三四块硬纸板中间戳一个小孔,把纸板随机地放在激光束的光路上,让激光束分别穿过小孔。再用棉线从每块纸板的小孔中穿过,请学生用力拉棉线的两头,发现不同位置上的纸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所示,通过“转换”的方式,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加深了学生对探究结论的认知,这时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

2.3 光线是不是始终沿直线传播的?

这个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活动,对自己刚才的探究活动提出质疑。可以让学生猜猜,讨论交流。老师与学生代表合作演示一个“烧烤光线”实验,随机选择激光束的某个位置,用酒精灯对“光线”进行加热,观察到激光束打到墙壁上的光斑在不停地晃动,让学生分析原因。光斑晃动是被“烧烤”的光线周边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空气分布不均所致。(如图3所示)

再让学生观察在激光束光路上放一块三棱镜或者玻璃砖后的情景,观察激光束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变化情景,观察激光在浓度不均匀的糖水中传播的情景,如图4、5所示。从而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比如光源、光能、光速等等,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学。一堂精彩的课不在于问题有多少,而在于问题质量有多高。提高问题的质量,就要理清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在重点内容呈现时精心设问,无需在细枝末节处啰嗦发问,问题设计应该是少而精、精又深。

3. 用“问题”过渡教学环节

用设问来过渡教学环节是教师惯用的方法,但是在很多课堂中,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有的问题直奔主题,没有好好研究上下两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使得学生接受的知识成“碎片化”,思维出现中断。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但要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上,也要研究上下环节之间的巧妙衔接。《磁体与磁场》一节的教学,怎么从形象地认识磁体过渡到抽象地理解磁场,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其实,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作为桥梁,设计一串问题,就能自然地实现教学环节的过渡,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带来积极的影响。

如图6所示,教师把一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旁边,发现小磁针发生转动。

师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情景?

生答:条形磁铁旁边的小磁针发生转动。

师问:小磁针为什么会转动呀?

生答:受到力的作用。

师问:小磁针为什么最后又静止了呀?

生答:小磁针此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教师改变小磁针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观察小磁针受力方向。如图7所示,分别画出小磁针两极受到力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