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候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制止,约束)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            申之以孝悌之(意思)

C. 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      河东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B. 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C.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 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 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 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 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载Word版试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A    4. D   

5. (1)这就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没有什么不满了。

(2)孔夫子极少说到功利,是为了时刻防范祸乱的根源。

(3)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用心”解释为“专心”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用心”意思是“用尽心力”;

B项,“申之以孝悌之义”中“义”解释为“意思”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反复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义”意思是“道理”;

D项,“河东凶亦然”中“凶”解释为“发生凶暴的事情”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凶”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错误,天子指帝王。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道”“齐宣王”“宣王”“梁”“梁惠王”,然后根据语法关系、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用”意思是“任用”,主语是“齐宣王”,而“适”的主语应该是“孟子”,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在“用”和“适”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

“果”在句中活用为意动词,可以意译为“听信“,“所言”是所字结构,名词性,即“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且与文中“梁惠王不果所言”不合,“梁惠王不果所言”意思是“不听信他的主张”;

B项,“孟子更强调后者”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是“王道之成”,选项把二者的关系弄反了;

C项,“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错误,该信息与原文意思相反,文中“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是”,这;“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是……也”,判断句。(2)中,“罕”,少;“言”,说,谈论;“利”,功利;“常”,时刻;“防”,防范;“其”,代词,代祸乱的,“原”,根源;“……者,……也”,判断句。(3)中,“然而”,这样却,古今异义;“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者,……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东。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本而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很少讲利的问题,就是为了时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没有被任用,于是就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录入时间:2021-04-17 09: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