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上余青州书·【宋】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余青州书

【宋】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充斥万里,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走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问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今夫天下之所以奔走于富贵者,我知之矣,而不敢以告人也。富贵之极,止于天子之相。而天子之相,果谁为之名邪?岂天为之名邪?其无乃亦人之自名邪?夫天下之官,上自三公,至于卿、大夫,而下至于士。此四者,皆人之所自为也,而人亦自贵之。而令世之士,得为君子者,一为世之所弃,则以为不若一命士之贵,而况以与三公争哉。且夫明公昔者之伏于南海,与夫今者之为东海也,君子岂有间于其间,而明公亦岂有以自轻而自重哉?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是以极言至此而无所迂曲。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祐集》,有删节)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    高:拾高

B. 脱然为弃于人          脱然:不经意的样子

C. 不旋踵而南方乂安      乂安:太平无事

D. 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    呕哕:呕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明公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      将请罪于母,母不许

C. 明公之于进退之事            吾从而师之

D. 其无乃亦人之自名邪          其皆出于此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叙写楚国令尹子文仕途三起三落的事,目的是拿明公余靖与其作类比,说明明公淡泊名利,品行高尚。

B. 明公余靖仕途发迹于南海,当上朝臣之后,安抚边疆,奉命出使,口若悬河,弹压强悍不屈的外敌,声名远播。被罢黜后,十多年间蛰居海滨,与世无争。后受命安抚南方少数民族,不久就凯旋,又得朝廷重用。

C. 苏洵认为当世之士能身为朝臣成君子者,一旦被弃,还不如命士尊贵,哪还能与三公争列;而明公余靖却能东山再起,得享爵禄,源于他对进退的淡然心态,不自轻自重。

D. 这封书信叙议结合,言辞恳切,表达了苏洵对明公余靖宠辱不惊、进退自若的博大胸襟的仰慕之情,并以未能结识他而深以为憾,渴望乘其来朝之机,得以一见。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

(2)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

下载Word版试题
《上余青州书·【宋】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A    3. B   

4. 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责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5. (1)因此喜怒不触及他的内心,而别人却因此议论纷纷。

(2)我认为明公您习惯于富贵的尊荣,又拘泥于贫贱的屈辱,(这种体验)您品尝它们大概已很多次了。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高”,结合后面内容“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分析,三次任命他为令尹他却一点也不喜形于色,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他也不愤怒。“拾高”错误。应该是认为……高尚,意动用法。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从;介词,向。C项,助词,舒缓语气,补足音节,无实义;代词,他。D项,指示代词,这;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后受命安抚南方少数民族”错。根据原文“明公乃是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分析,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折尺棰鞭笞他们,不久南方安定。可知明公是自发去安抚南方少数民族的。故选B。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断句时,一是可找出内容独立完整的句子,降低断句难度,如本题“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就是独立句;二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如“于富贵之荣”与“忸于贫贱之辱”是并列关系;三是分析句子表述有哪几方面的意思,根据句意来进行断句。句意:这两种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说轻视富贵安于贫贱的事。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贫富贵贱的本质含义。只有天下那些习惯富贵的荣耀,而且又蒙受贫贱的耻辱的人,才可以与他们谈论此类话题。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是以”,因此;“及”,到达、触及;“其”,代词,他;“而”,连词,表转折;“之”,代词,这;“嚣嚣”,议论纷纷,喧哗讨论。(2)“以为”,认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习”,习惯;“于”,介词,对于,引出对象;“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状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狃”,拘泥;“之”,助词,的;“其”,代词,您;“之”,代词,指“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盖”,大概。

【点睛】参考译文:

我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很高尚,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他却一点也不喜形于色,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他也不愤怒。”他做令尹,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楚国人替他愤怒。他自己没期望做令尹,但令尹这个官位又自己来了。这难道是令尹子文厌恶富贵吗?他知道富贵不可以求得,便安然自得,因此喜怒不触及他的内心,而别人却因此议论纷纷。啊!难道这也不足以看出他的大度,别人的小气吗?被人抛弃也不放在心上,也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被人任用,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任用他是乐事。

以前,明公您开始在南海之滨努力建功,成为天下的名臣。正当您意气风发之时,您激昂慷慨,讨论得失,判定对错,左边安抚西羌,右边抚慰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压强悍不屈服的外敌,您的辩才好像是决口的河流向东注入大海,名声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蛮夷的国度中也显出磅礴的气势,可以说是最为得意之时。等到中途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大概这十多年间,您对人无所求,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范围波及上万里,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折尺棰鞭笞他们,不久南方安定。您难道是有所求而做这件事吗?恰好是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了您伟大的功业,功业成,爵禄自然到了。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

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于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安于享乐,习惯于高高在上的样子,环视四海之内忍受饥寒、走投无路之人,没有一个不皱眉恶心而不快乐的。处境困窘的人吃粗劣的汤羹却不饱,穿粗布衣服却不暖,习惯于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仰望贵人的光辉,就为其神魂颠倒惊慌失措。这两种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说轻视富贵安于贫贱的事。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贫富贵贱的本质含义。只有天下那些习惯富贵的荣耀,而且又蒙受贫贱的耻辱的人,才可以与他们谈论此类话题。

现在天下人汲汲于富贵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却不敢告诉世人。人臣最大的富贵,莫过于做天子的臣相了。而做天子的臣相,果真是为了那虚名吗?这难道是上苍的虚名吗?这恐怕也是自己的名声吧?天下的官职,上自三公,中至于卿、大夫,下至于士人。这四者,都是每个人想努力争取的,也是世人所尊重的。而当今之人,能成为这四者之一(已是莫大的荣耀),但一旦被罢黜弃用,则往往自认为不如一个命士显贵,更不用说去跟三公争高低了。况且明公您过去发迹于南海,而如今困窘于东海,富贵之人中哪里有混杂于其间的呢!而您也哪里会因为这个而自轻自傲呢?我认为明公您习惯于富贵的尊荣,又拘泥于贫贱的屈辱,(这种体验)您品尝它们大概已很多次了,因此到了困窘的地步也不会自甘沉沦。

我是西蜀的平民百姓,曾有志于当世,一直拖延时光未曾有所作为,却已到了暮年。然而我曾经渴望拜会的天下英才,普天之下,大概五六人而已。那五六个人,我大都已见过,可是唯独不曾见过阁下您,我常常深以为憾。如今您回来朝中,而我又在这里,因此不得不见您。

我俯伏思量,盼望您的回音。(若能拜见您,)我将不胜荣幸!

 

录入时间:2021-04-22 09: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