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太平州新学记·王安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  )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1. 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 而                  B. 乃                  C. 且                  D. 则

2. 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州新学由李侯倡议并设计建造。

B. 太平州的旺族出钱建造了李侯官府。

C. 太平新学有田地和器具供学者劳动。

D. 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被当地人感念。

3. 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4.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 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 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 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5. 第③段作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

下载Word版试题
《太平州新学记·王安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D   

3. 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4. C   

5. 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是统一士人的思想,即通过积累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一统思想有利于思想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稳定,但没有思想争鸣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做此类题,要注重平时积累,重点掌握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根据虚词在文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看选项涉及的语境,“州人善侯无穷也”“来求文以识其功”,两句间语意是承接关系“而”作连词,可以表示递进、顺承、假设、因果、目的等多种关系;“乃”作连词,一般用在句首,连接句子或短语,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且”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让步等关系;“则”作连词,表示承接、假设、并列、转折等多种关系。对比选项“乃”常用意思是“于是,就”,连接句子语意更明确。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理解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联。联系原文看选项,ABCD都是第①段反映的内容,但从文章中心和表意目的看,D项表意更全面。“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是对ABC内容的概括,“被当地人感念”是补充的介绍。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做题时,首先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理解其意思,然后再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用意。从第②段文意看,写“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是与李侯进行对比,突出李侯的“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写“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联系后文“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看,突出的是写作的用意。从结构上看,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做了铺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做题时,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根据上下文语意,划线句中“所以”表原因,排除BD。“散”,离散;“盛”,兴盛;“讼”,争辩不止。从解释看,选项A与原文不对应。排除A。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定向信息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做题时,要明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段落内容,理清观点。要求是“第③段作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先看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再看观点的意义,评说意义要注意一分为二。从文中看,作者认为要通过积累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统一士人的思想,这是立州学的目的。联系当时现实看,这一观点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一统思想有利于思想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稳定,但是思想统一了,就没有争鸣,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点睛】对文言文文段的理解分析,关键是正确解读所给材料内容,把握段落主旨,弄清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分析解答。解读方法是以提解文、以文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文言文考查大多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面对考题,考生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存储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分析作答需做到有针对性,有条理。

录入时间:2021-04-23 09: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