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研学旅行是等不起的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当下的研学旅行处于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形式,并非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简单结合,绝非形式上的旅游与课本知识的粗放组合。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课程、师资、环境、管理、安全、旅行和生活服务等。作为一种校外教育,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开放办学思想,打开围墙的束缚,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激活社会资源,开展有生活温度和生命质量的教育。

(摘编自《研学旅行是等不起的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素质教育的重任,有与传统意义的修学旅行不同的特点。研学旅行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不能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

(摘编自《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研学头条”公众号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  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做出了实践探索:“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

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

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严格实施既定方案和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

(摘编自《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光明日报》2018年08月30日)

材料四  目前日本的修学旅行标准分地区实施,实施标准中分别对天数、旅行费用、实施学年、实施许可标准、旅行范围、教师数量进行规范。中国目前研学旅行标准分为了国内和海外两部分,以发展国内研学旅行为重点。相比于日本,中国的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更多,包括研学导师、研学营地、人员配置、教育服务、行程管理、安全管理、反馈改进。目前对于旅行时间、费用标准、实施时间没有具体的安排,仅在人员配置上有要求。较日本不同的是,我国的研学旅行标准规定每天的体验教育活动时间不少于45分钟,教育服务项目涵盖了健身、健手、健脑和健心,服务流程涵盖了出行前、旅行中和结東后,此外还对餐饮服务、导游讲解服务、医疗及救助服务、安全管理、服务改进和投诉处理方面制定或引用了相关标准,尽管不够细致,但整体的操作框架显得更加充实。

(摘编自《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研学旅行是区别于课堂学习的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其本质是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B. 中国目前的研学旅行标准在实施区域上分为国内和海外两部分,其中以国内研学为重点,相对于日本修学旅行分地区实施的标准还比较粗放。

C. 研学旅行以教育为目的,指向于学生成长,内容涉及课本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但不意味着只是课本知识与旅行游玩的简单粗放结合。

D. 研学旅行的实施包括三个“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执行并调整和完善方案,安全返程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研学旅行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立足国情学情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同时我们引用了日本研学旅行的餐饮、导游、医疗等服务标准。

B. 研学旅行要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也需要学生主动探究。

C. 中国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比日本更多,虽没对旅行、实施时间作具体安排,但明确规定体验教育活动时长底线,以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

D. 材料四评述了中日研学旅行的标准,着重就其中的项目内容进行比较,突出中国研学标准整体框架更加充实,但也存在不够细致的问题。

3. 为使研学旅行达到理想效果,你认为学校层面应如何作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研学旅行是等不起的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A   

3. ①将研学旅行列入教学计划,做好研学规划,开发相关课程,防止“游”而不“学”。②开放办学思想,打破束缚,发挥市场作用,激活社会资源。③学校和老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让研学旅行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④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让研学旅行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其公益性。⑤以素质教育为研学旅行的宗旨,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执行并调整和完善方案,安全返程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错误,遗漏了信息。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内容“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分析,研学旅行的完整的逻辑过程,还包括评估总结等。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我们引用了日本研学旅行的餐饮、导游、医疗等服务标准”错,结合材料四内容“教育服务项目涵盖了健身、健手、健脑和健心,服务流程涵盖了出行前、旅行中和结東后,此外还对餐饮服务、导游讲解服务、医疗及救助服务、安全管理、服务改进和投诉处理方面制定或引用了相关标准,尽管不够细致,但整体的操作框架显得更加充实”分析,不能断定是日本标准,还可能是国内行业标准。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分析,将研学旅行列入教学计划,做好研学规划,开发相关课程;结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不能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分析,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让研学旅行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其公益性;结合“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开放办学思想,打开围墙的束缚,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激活社会资源,开展有生活温度和生命质量的教育”分析,开放办学思想,打破束缚,发挥市场作用,激活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分析,学校和老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结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分析,以素质教育为研学旅行的宗旨,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录入时间:2021-04-28 09: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