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诗与教·王杰泓》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岀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賡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中包含的文艺观,被后世称为“诗教”观,它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侧重于“教”。

B.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的特点,这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C. 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和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孔子认为“诗教”必须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他重视文艺的“不言之教”,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 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D. 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生的时代背景方面看,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的。

B.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更为强调“诗”的文艺审美,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 “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

D. 重塑当代中国文化,再续中华民族自信,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下载Word版试题
《诗与教·王杰泓》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分析错误,“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是后世淬炼出来的,不是“孔子儒学提出”;强加因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分析错误,“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说法正确;

B项,“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而不是“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

C项,“‘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错误,从文章倒数第二、三段来看,“在地性”体现的是“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的是“诗”的层面;

D项,“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错误,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录入时间:2021-05-01 09: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