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国学,何学?·学理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

B. 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等思想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C. 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

D. 国学研究为国学普及提供了内容,而国学普及又是国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阐释国学概念,接着阐述对国学的正确认识,指明对待国学的态度,最后阐述国学使命。

B. 中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立场、观点关涉着国学弘扬、复兴与发展,这体现了立论的宏观视野。

C. 国学研究应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但作者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D. 文章从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阐述国学使命,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弘扬国学并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等普及方式得到修复。

B. 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

C. 社会国学研究机构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推广,这是一种有益的做法。

D. 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在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下载Word版试题
《国学,何学?·学理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表述错误,原文是“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B项“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原文表述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C项“C.项“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A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故有误。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录入时间:2021-05-08 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