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北京秋天下午的我·莫言》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秋天下午的我

莫言

①据说秋季的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涵着几丝悲凉,天也就更像传说中的北京秋天的天了。但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里美好的天。那样的秋天是依附着低矮的房舍和开阔的眼界而存在的,那样的秋天是与蚂蚁般的车辆和高入云霄的摩天大厦为敌的,那样的天亲近寂寞和悠闲,那样的天被畸形的繁华和病态的喧嚣扼杀了。没有了那样的天,北京的秋天就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日历牌上的季节,使生活在用空调制造出来的暧昧温度里、很少出门的人忘记了它。

②在北京的秋天的下午,我偶尔去菜市场采买。以前,北京的四季,不但可以从天空的颜色和植物的生态上分辨出来,而且还可以从市场上的蔬菜和水果上分辨出来。中秋节前后,应时的水果是梨子、苹果、葡萄,也是各种甜瓜的季节,但现在的北京,由于交通的便捷和流通渠道的畅通,天南海北的水果一夜之间就可以跨洋越海地出现在市上。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季节对水果的生长失去了制约。比如从前,中秋节时西瓜已经很稀罕,而围着火炉吃西瓜更是一个梦想,但现在,即便是大雪飘飘的天气里,菜市场上,照样有西瓜卖。大冬天卖海南岛生产的西瓜不算稀奇,大冬天卖京郊农村塑料大棚里生产的西瓜也不算稀奇了。市上的水果蔬菜实在是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东西多了,就没有好东西了。

③有时候下午也有记者来家采访我,有时候下午我在家里要见一些人,有朋友,也有不熟悉的探访者。媒体采访是一件很烦人的事,但也不能不接受,于是就说一些千篇一律的废话。朋友来家,自然比接受采访愉快,我们喝着茶,抽着烟,说一些杂七拉八的话,有时候难免要议论同行,从前我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年纪大了,多了些狡猾和世故,一般情况下不臧否人物,能说好话就尽量地说好话,不愿说好话就保持沉默,或者今天天气哈哈哈……

④按说北京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秋天有三个月。中秋应该是北京最好的季节,其实,中秋无论在哪里,都是最美好的季节。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对中秋节就很感兴趣,因为中秋节除了天上有一轮圆月,地上还有月饼。苏东坡的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在我的故乡做知州时写的,可见那时的月亮是何等的明亮。那时还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如果有,苏东坡不会不写的。月饼之所以有馅,是因为当时在月饼里夹上了造反的信号,要造蒙古人的反。我少时听一个去内蒙古贩卖过牲口的人说,八月十五夜里,蒙古人要到草里去藏一夜。我总是感到那中秋节是北京人发明的一个节日,因为北京曾是元朝的大都。元大都的城墙遗迹,就在我曾经住过的小西天附近,那上边有很多树,如果在秋天的下午,站在元大都城墙上的树林子里,也许会更多地感受到一些北京秋天的美丽吧。也许我应该去一次,为了这篇文章。

⑤现在,距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月,月饼大战就拉开了序幕。月饼花样繁多得令人无所适从,看起来都很精美,但味道一般。我知道我也像鲁迅先生笔下那个九斤老太一样,不能对现在的食物给予公正的评价。其实,现在的月饼使用的材料绝对比过去的材料高级,味道也应该好于以往,感到不好吃,不是月饼的问题。其实,最精美的还不是月饼,而是包装月饼的盒子,那真是金碧辉煌,好似一座宫殿。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如此精美的盒子包装吃的东西。我每年都要为如何处理空月饼盒子发愁。人类真是自找麻烦的动物,科学越发展,人类面临的麻烦就越多。

⑥北京的秋天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香山,而香山的名气多半是因为那每到深秋就红遍了山坡的树叶。长红叶的树木多半是枫树。我猜想,当年曹雪芹曾经爬上过香山观赏过红叶,纳兰性德也上去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上去过。周作人在那附近的庙里住过很长时间,写出的文章里秋气弥漫,还有一股子树叶的苦涩味道。我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始终没去过香山。但似乎对那个地方并不陌生,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在我的脑海里存在着。如果真去了,肯定失望。我知道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要多,美景必须静观,热闹处无美景。

⑦现在是北京秋天的一个下午,我打破下午不写作的习惯,坐在书桌前,回忆着古人关于秋天的诗句来结束这篇文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枫叶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古人有“悲秋”之说,大概是因为秋天的景象里昭示着繁华将逝,秋天的气候又暗示着寒冷将至,所以诗中的秋天总是有那么几分无可奈何的凄凉感,但也有唱反调的。李白就说:“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巢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放百花杀”;毛泽东说:“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但即便是反调文章,也没有把悲变为喜,只不过是把悲凉化为悲壮而已。

1.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澄澈:清澈透明

B. 暧昧:不光明正大、不可告人

C. 世故:圆滑、不得罪人

D. 臧否:褒贬、评论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眼中北京的秋天应该依附着低矮的房舍和开阔的眼界,充满了寂寞和悠闲。

B. 有时候作者在下午接待媒体、朋友或探访者,但心情却不是非常地愉快和放松。

C. 作者之所以不爬香山,是因为香山漫山遍野的红叶在作者的脑海里始终存在着。

D. 作者认为中国文人“悲秋”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3.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题目组织材料的?

4. 关于“月饼”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有什么好处?

5. 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内容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任选一处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下载Word版试题
《北京秋天下午的我·莫言》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本文围绕在北京秋天的下午作者自己的所看所做所思展开内容。通过对比,写出秋天的环境氛围、菜市场蔬果、待客、月饼、香山,以及秋天的诗句,表达了“我”在北京秋天的下午内心的不满和失落。   

4. 月饼是作者在秋天下午联想到的事情;月饼北京秋天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月饼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印象。紧扣题目组织内容;进一步表现北京的秋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秋天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内涵,深化了主题。   

5. 答案示例:第①段:作者以印象中文人笔下的北京秋天与现实的北京秋天作对比。这种对比,写出北京秋天在作者心中应该有的特色,而这种变化实则突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对原有北京秋天的留恋和向往。第③段:作者以自己与朋友聊天为例,写自己以前口无遮拦谈论得罪别人,而现在多了一些狡猾和世故。前后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变化,含有自嘲意味,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及对这种处事方式的否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B项暧昧一词的本意是:含糊;不明白。(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男女或同性肉体关系还处于想象段。男女或同性关系还未发展到恋人关系,但是行为举止和恋人关系差不多。本题中应根据语境来思考,应该理解为:含糊,模糊,不清晰。在语句中是指空调制造出来的温度让人对季节的感受不清晰。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根据原文语句“我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始终没去过香山。但似乎对那个地方并不陌生,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在我的脑海里存在着。如果真去了,肯定失望。我知道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要多,。”分析可知作者不去香山的原因是其认为“美景必须静观,热闹处无美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的能力。本题解答时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本题要求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标题来组织材料的。从全文来看作者围绕在北京秋天的下午自己的所看所做所思展开内容。行文中通过对比,写出秋天的环境氛围、菜市场蔬果、待客、月饼、香山,以及秋天的诗句,表达了“我”在北京秋天的下午内心的不满和失落。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月饼”,有什么好处?然后到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最后分析其作用。一般情况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结构上的作用和好处;2、内容上的作用和好处。从本题来看,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月饼,从结构上来看,紧扣了文章的题目,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秋天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内涵,深化了主题。从内容上来看,月饼是作者在秋天下午联想到的事情;月饼北京秋天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月饼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印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对此选择其一进行赏析。然后文本内容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中第一段作者以印象中文人笔下的北京秋天与现实的北京秋天作对比。第三段作者以自己与朋友聊天为例,写自己以前口无遮拦谈论得罪别人,而现在多了一些狡猾和世故。最后再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从本文来看,第一段作者通过对比写出北京秋天在作者心中应该有的特色,而这种变化实则突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对原有北京秋天的留恋和向往。第三段作者通过自己前后变化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变化,含有自嘲意味,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及对这种处事方式的否定。

【点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答题时还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分: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录入时间:2021-05-18 0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