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钱谷融文论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維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活动离不开“我”和“非我”;“我”指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时时被“非我”包围影响。

B. 文艺作品必须要具体、形象地反映生动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决不可无“我”。

C. 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欣赏者走进艺术世界,也要找回自我,表示出自我独立的态度。

D. 艺术创作活动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创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总说艺术活动不可无“我”,文末总结创作与欣赏都要有“我”。

B. 文章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来论证在艺术活动中不可有“我”。

C. 文章第五段从表演艺术的角度,采用喻证法论证创作的辩证法。

D. 文章第六段通过形象化的说理,生动地阐释了“走进艺术世界”的含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把对人生高洁的追求寄托在梅花这一形象上,这需要作者把“我”化为“非我”这一过程。

B. 欣赏活动中不可无“我”,强调了欣赏者的独立性,这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说的道理有相似之处。

C. 《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

D. 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者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和理解,吸收什么和摒弃什么,都有一个“我”。

下载Word版试题
《钱谷融文论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我’指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错误,从第一段“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可知,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我”不只是创作者。

B项,因果不成立。根据第二段内容,文学艺术反映客观现实,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D项,根据最后一段“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的文义,选项中“主要表现”表述不当。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喻证法”有误,“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是引证法。此段还使用了例证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因知识构成影响人物认识事物的角度,走进“非我”世界中,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显示出不同的鲜明的个性,这恰恰是“自我”的体现。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录入时间:2021-02-15 09: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