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绿石头·【美】西尔维娅·普拉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石头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黄色的巴士在铺鹅卵石的街上颠簸着开。戴维和苏珊从车窗望出去,望见大海在六月的太阳光下闪耀。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

他笑了。“记得我们挖到中国的那一次吗?”

苏珊的眼睛模糊了。记得?她当然记得。

曾有一个长满草的后院,他们常在那儿,在院内一角用小锹和小铲挖土,并信心满满地认为挖得功夫到家就能挖到中国。可惜,他们的梦想很快就破碎了,因为戴维想去前面玩了。

路上,苏珊小心地只踩着人行道上的缝隙走。努力想模仿的戴维,因为腿不够长,跨不过那些平坦的大块水泥方砖,所以会把心思集中在别的事情上。

“我踩死了一只蚂蚁。”戴维自豪地大声说,一边移开脚,露出被踩碎的小昆虫。

苏珊悲伤地低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

戴维一言不发,下唇微颤,“对不起。”他后悔地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

苏珊的心软了。“没关系。”她大度地说,接着脸上露出笑容:“想起来了!我们去海滩,去绿石头那儿!”

那是块大石头,深埋在沙中,只能看到上部。它有个光滑的绿色表面,高出那些黏乎乎的黑色石头,就像大海龟的壳。顶上有块平地可以坐,一侧形成一列浅浅的台阶。确实,那块岩石就像头驯服的动物,酣眠不醒。

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①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

“你去挖条护城河,让谁也过不来。”苏珊命令道,“我打扫房间。”她开始把沙子全扫下去,而戴维绕着那块石头挖了条小沟。

此时他们是这个微型世界里的巨人。他们摆开破碎的贝壳当盘子,幻想自己是微型宇宙的一部分。斑点蟹或泥土色的海虫逃脱不了他们的锐眼,他们甚至看到了矗立在城堡上的金色塔楼。

他们不再玩时,太阳正在西沉。

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戴维用肘部捅了她一下,那幅图像消失了,她慢慢回到现在。

“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

苏珊不禁向窗户上自己的映像微笑,调整下头上戴的宽边草帽。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

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经过曾经熟悉的草地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去玩一玩,让他们有些伤感,不过还有海滩,至少那里不会改变——大海,沙和绿石头。

“快点儿!”苏珊鼓励道。

她和戴维在海岸上赛跑。潮退了,太阳照射下的海藻散发出浓烈的气味。两个孩子迷惑不解地停住脚步。

那处海滩看上去比他们记忆中的要小,在平坦的沙滩和安静的水面下,不知隐藏着什么,奇异而陌生。迎接他们的,除了海浪的轻拍声,还有种泛起的空荡感和古怪的沉默,就像离开很久后回到一个熟悉的房间,发现它无人居住般凄凉。

苏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我们去绿石头那里吧。”她对戴维说。那肯定行,她想,绿石头那里肯定还有魔力。

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②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

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

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风势小了,悄悄吹拂着沙滩;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样子黑黝黝的,正在睡觉。

(孙仲旭译,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层次清晰。开头用“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将主人公带入回忆,然后用戴维的“肘部”将苏珊和读者一同拉回现实。

B. 童年的戴维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认为只要努力即可从自家小院挖到中国的想法充满童趣,不过他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

C. 戴维自豪地宣称“踩死了一只蚂蚁”,苏珊却悲伤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D. 文中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多次:先是久别回乡欣喜不已,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最后却沮丧而归。

2.文中两处画线句表现了孩子们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请简析其中的原因。

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下载Word版试题
《绿石头·【美】西尔维娅·普拉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第①处划线句,孩子们把绿石头当做帆船、高山或城堡,尽情玩耍,充满想象和童趣,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第②处划线句,孩子们看到绿石头似乎小了、光秃秃,毫无乐趣。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源于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童年的远去,童趣的消逝。   

3. 结尾两段,呼应第十五段“苏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对比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曾经的快乐和而今的疑惑沮丧之情。并用拟人手法,时间顺序写绿石头被海水淹没,象征着童年的逝去,以景结情地表达了对童年、童趣逝去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D项,“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错误,文章从第一段末的“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开始引出第二段到第十五段对童年趣事的快乐回忆;而第十六段“‘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和第十七段“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则体现了对再回海滩充满了期盼。故D项“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时间顺序颠倒。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第十一段“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呼应前一句“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回忆曾经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活动,点明石头带给孩子们的童年美好心情。引出第十六段“‘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表现对再回海滩的无限期盼之情。

第二十三段“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与段中“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相呼应,写现实中看到的绿石头呆滞、窄小,无生气,表现了孩子们面对现实的绿石头的失望沮丧之情。

孩子们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从第一段“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和第十七段“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可知,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变化,时光变化,童趣消失,看问题的认识便变化了。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效果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提示。考生要多思考结尾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和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还要注意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

倒数第二段“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呼应第十五段“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回忆童年时两个小身影在海滩上快乐玩耍后的尽兴而归,对比而今两个孩子在海滩上疑惑与沮丧之情,突出童年远去,童趣不再的遗憾之情。

末段“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按时间顺序写石头被海水淹没后,拟人手法写石头的沉默,象征童年的逝去,渲染一种悲伤之情,以景结情地写出对童年远去和童趣不再的惋惜之情。

【点睛】小说结尾段常又如下形式: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录入时间:2021-02-18 09: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