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朱美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 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 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 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B. 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C. 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D. 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 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C.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 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下载Word版试题
《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朱美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2. C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说法不符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此诗第一”意即《出塞(其二)》是最好的,并不是赞同其为唐绝句压卷之作。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说法错误,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无第一”这两种观点时,并没有同时使用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2-22 1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