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祝福·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②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③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1. 理解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 “我”和四叔隔阂很重,可以从选文第①段哪些事情看出来?

3. 选文第②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声,有什么作用?

4. 请分析选文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1)无聊生者:

(2)厌见者:

下载Word版试题
《祝福·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①这里指摆出庄重的样子(意近即可)。②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意近即可)   

2. ①吃饭时冷冰冰的氛围,②“我”不敢问四叔祥林嫂的情况,③“我”要离开,四叔也不很留。(意近即可)   

3. ①以瑟瑟的雪声反衬(衬托)冬夜的沉寂。②渲染悲凉的气氛。③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④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烘托主题。(意近即可)   

4. ①无聊生者:像祥林嫂这样贫穷无靠、难以活命的人。(意近即可)②厌见者:鲁四老爷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卫道士。(意近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

本题中,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含义,“俨然”的本义是“庄重”,“四叔俨然的陪着”表面看写出了四叔摆出庄重的样子;结合文章的内容,“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他也不很留”,可见他对祥林嫂其实一点也不同情,同时又有许多禁忌。从情感的角度看,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以及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本题中,要求概括分析文段一内容中可以看出“我和四叔隔阂很重”的具体事例,文段中说“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又忽而疑……也是一个谬种”,可见“我”和四叔的关系不融洽,“我”不敢问他祥林嫂的情况;当“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四叔对“我”的离开并不在意,也没有挽留的意思;“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闷闷”两个字可以看出吃饭的时候气氛沉闷。想问的不敢问,“我”要走,四叔也没有挽留,整个吃饭的氛围沉闷冷冰冰的,都可以看出“我”和四叔之间隔阂很重。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本题中,要求分析多次写“瑟瑟”的雪声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环境描写本身渲染气氛,以及和人物主题的关系角度分析。文中用下雪“瑟瑟”有声,以有声衬托夜晚的沉寂;根据文中的句子“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可知渲染悲凉的气氛;从人物的角度看,再结合“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可见是为了突出“我”的无奈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以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进而表现主题。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本题中,“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的意思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祥林嫂初到鲁镇拼命的干活,想用身体的劳作或者糟践来忘却精神的恐慌和空白。工钱一文没花,脸上反而有了红色。但是,因为她是寡妇,而且一嫁再嫁。即使是被逼,但是从封建礼教那一方面来说,她是不干净的,或者是罪恶的。别人当然“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她还承受着死后被锯断身子的迷信里的噩梦。她和“我”谈论魂灵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死亡,而且很快。当然她也不想挽救,或者勉强存于世上。她和“我”见面时,不是向我讨钱,而是为死做好了准备。只是这死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最坏的归宿里的最好的归宿;而对于她,却是最好的归宿里的最坏的归宿。死后不但见不得让她歉疚得痛不欲生的儿子,而且还要被阎罗大王肢解,分给两个“死鬼”。对于一个极度迷信,而希望地狱的人,是怎样的血淋淋、阴森森啊。“百无聊赖”,就是她此时最真实的状态。她的精神无所寄托,感到活着没啥意思,就是“无聊生”。 因此“无聊生者”指的就是像祥林嫂这样贫穷无靠、难以活命的人。“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中,将祥林嫂“弃在尘芥堆中”中的“人们”就是厌见者。祥林嫂开始还希望捐个门槛,过一个正常人的日子,或者“干净”的日子。但柳妈的暗示,四婶的坚拒,四叔的厌恶,都让她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洗刷掉“肮脏”,获得清白。而“我”的模棱两可的试探,左右逢源的搪塞,更让她坚信灵魂的存在。她思想中最后一点希望也没有了,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击穿,她只能死去。因此,“厌见者”指的是鲁四老爷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卫道士。

录入时间:2021-01-31 18: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