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书院山的乡愁·刘学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山的乡愁

①一座山的个性,往往由古木、名刹、奇石、秀水等有品质的事物构成,或某一物特立不群,或物与物相融共生。比如,潍坊南部有一座叫书院山的山,山上生长着两株古老而神奇的银杏树。

②书院山的得名,源于春秋时期一个叫公冶长的书生在这里筑庐定居,设坛讲学,书声震林樾。书院山也有许多故事传说,在崇德尚美的生命场域上,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③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记载“公冶长解禽语,闻南山有死人,往。一老媪亦往,死者为其子也。遂报官。吏以公冶长为凶,系狱。后公冶长又闻鸟语,知有粮车偾于涂路。告于官,遂得释。”公冶长,一个奉老母于堂、听觉与鸟类世界浑然无间的读书人,把从鸟群那里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四处寻子日夜悲啼的老婆婆,结果公冶长反被视为嫌犯,他用鸟传来的信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从此公冶长识鸟语的本领和他的德行美名远扬。

④对于公冶长的那次遭遇,孔子说:“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孔子以其女妻之。书院山的生长,是从一雄一雌两株银杏树的落户开始的。相传,树苗是孔子看望爱女时带来的,并与公冶长夫妇一同栽植在书院前。自此,一个人的书院和另一个人的美好祈愿在山中扎根发芽,扎根的是耕读传家、崇德尚美的儒家文化,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两株树最初呈现的是勃勃生机,当它们生长千年、耸入云霄,就具有了灵性,延伸到精神的领域。两千多年以后,这两株银杏树被称作“同心树”和“幸福树”。

⑤东雄西雌,两树相距7米多。在株高30米的高空,两株银杏的枝杈彼此靠拢,像是长在了一起,长成一个东西28米、南北25米的硕大树冠。尤让人眼窝发热的是,雄树基部有3株子树身姿挺拔,这太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⑥说到生活细节,那就更有趣了。雄树开花早,落叶也早,像个手脚麻利的勤快人。雄树先花后叶,先是短枝的顶芽基部爆出许多草绿色的花芽。顶芽处当然是叶的领地,叶芽刚冒出嫩尖尖,雄花就齐刷刷地开放了。雌树花叶同放,花期比雄花晚三五天,叶腋内单生,花形宛如瘦瘦的火柴梗,不细看,以为是叶柄。银杏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如跳扇子舞;在短枝上簇生,如群蝶翩翩。

⑦银杏的叶又和百草的叶不一样。霜降杀百草。霜降以后,登临书院山看看就知道了。登山的石阶犹如一架天梯,直抵山顶。如羁鸟归巢,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

⑧暮春盛夏,两株古树葱茏苍翠,与众多植物相融。秋天,太阳像一把大火,把禾苗烧成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这就叫金秋。庄稼既获,如薄雾似轻尘的银霜出场了,银杏叶却奇迹般地由绿转黄,满树黄叶竟如春天初绽的鹅黄。书院山绚烂起来,仿佛被聚光灯一打,书院山成了大地的中心。树上的黄叶像许许多多的鸣鸟挤在一起,热烈、繁华。也有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落在树下,犹如金色的浪花,跳跃。看银杏换衣服,犹如目睹准备盛装出行的女子,细心地画了眉毛眼影,缓慢地描了嘴唇两颊,一笔一画秋黄冬凛。

⑨银杏叶是一个个金黄的没有污染的色块,如同夏天的麦浪。此地的乡民对金黄的植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或研叶为末,和面做饼;或捣敷外搽,人们以药用的方式表达着对银杏的珍爱,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如今的书院山依旧保留着古代的美。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是识鸟语的人群。布谷布谷,收麦种谷。识鸟语的现代版是遵从自然的秩序,以此安排农事,规范生活,达成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也有青年男女将红丝带系在银杏枝条上,以树为媒,天地作证。也有研学的学生身着汉服,在两株古树旁正衣冠,行拜师礼,鞠躬礼毕,净手,然后齐声诵读《弟子规》,追随着两千年前的琅琅书声。

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地乡民种地如绣花,教子如磨玉,耕读之乐犹如山中欢快的鸟鸣,响在天地之间。

(取材于刘学刚同名散文有删改)

1.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一物特立不群                    形容物或人特立独行,不同凡俗。

B. 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比喻此地崇德尚美的传说之盛。

C. 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        比喻知音、知己的志同道合。

D. 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            形容叶子摇曳、飘动的样子。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④段孔子认为公冶长“可妻也”,是因为他既有“奉老母于堂” 的美德还有“识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

B. 文中既引用公冶长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C. 文章第⑦段中“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是指攀登的艰苦更能体现人们对温暖的家园、心灵的憩所的渴盼。

D. 文章第⑨段中“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体现了书院山百姓践行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 文章题目“书院山的乡愁”意蕴丰富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4. 作者说“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生活中像“书院山”这样的地方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社会生活简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下载Word版试题
《书院山的乡愁·刘学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A   

3. ①点明此文的写作对象:文章营造了书院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意蕴,与“书院山的乡愁”相吻,文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书院山书院千年的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②书院山的得名,引用公冶长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③“乡愁”既写出了一所书院,一缕乡愁,一种文化。有看出作者对书院寄寓的希望④题目彰显了全文的主旨:“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书院既体现人们对温暖的家园、心灵的憩所的渴盼。更体现了书院山百姓践行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此标题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4. 答案示例1:圆明园,本为清代皇家园林,是供皇家休闲度假的地方,偶也供皇帝理政之用。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奇珍异宝无数,集中外建筑精粹于一身,也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可以说是古代中外文化的精华,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王”,圆明园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英法联军的劫掠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现在的圆明园废墟,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人,国家羸弱就会被欺凌,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答案示例2:岳麓书院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时期,朱熹曾在这里讲过课。他旁边有个不起眼的小亭子~~自卑亭。自卑亭名源于《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道德休养,如同长途跋涉,需从近处开始,又如攀登高峰,须从地处开始。就是告诫人们,人生苦短,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谦逊出发,勇敢奔向自信,最终必然超越平庸。,孕育了王夫子、左宗棠、曾国藩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沧桑千年,弦歌不绝。借古思今,岳麓书院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熠熠生辉,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语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着眼于全文,在具体的大小语言环境去深入理解。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题干要求“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特立不群”,形容物或人特立独行,不同凡俗。此处形容“某一物”的不同凡俗,解释正确。

B项,“葳蕤”,本意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此处比如书院山崇德尚美的传说之盛。理解正确。

C项,“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此处根据原文文句“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这两株银杏树被称作‘同心树’和‘幸福树’”可知,此词语的含义依旧是比喻比喻夫妇情笃和好,而不是“比喻知音、知己的志同道合”,故此项理解有误。

D项,“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此处用于形容叶子摇曳、飘动的样子,理解正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选项内容进行甄别。题干要求“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是因为他既有‘奉老母于堂’的美德还有‘识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的意思是“可以把女儿嫁给你。虽然被关押在牢狱之中,不是你的罪过”,从中可以看出公冶长实际上没有真正犯罪,他的行为各方面都没有不检点的地方,可是被冤枉了。所以这个罪非其罪,不是真正的罪,孔子不仅不计较,他把女儿嫁给他,当然是肯定公冶长是一个贤人,具备仁德,孔子把女儿嫁给他,也体现了孔子“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的思想,并不是因为“还有‘识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具体分析,题干要求“文章题目‘书院山的乡愁’意蕴丰富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书院山”点出此文的行文对象,和第一段的“潍坊南部有一座叫书院山的山,山上生长着两株古老而神奇的银杏树”,而“书院山的乡愁”则化具体为抽象,和“一座山的个性,往往由古木、名刹、奇石、秀水等有品质的事物构成,或某一物特立不群,或物与物相融共生”相呼应。接着,作者集中笔墨写书院山的得名,引出公冶长与书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传说不仅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文章结尾“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地乡民种地如绣花,教子如磨玉,耕读之乐犹如山中欢快的鸟鸣,响在天地之间”,至此,卒彰显志。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具体分析,题干要求“作者说‘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生活中像‘书院山’这样的地方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社会生活简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审题得知,此题有三问:其一,“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的内涵是什么,意即对文化的传承意义;其二,考生要列举一个例子,证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其三,结合现实,阐释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录入时间:2021-03-02 09: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