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职业(汪曾祺)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2003课标版《职业(汪曾祺)》优质课教案下载

1.诵读法;2.演示法;3.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 初步感知:听课文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2. 探究主题

(1)导入:“谁是主人公?”

预设:从文字量(详略比较)和写作技法的调度(多角度的叙事描写)方面可以得出结论。

(2)出示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

第四稿我增写了一些别的叫卖,作为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音的背景。有的脆亮,有的苍老,也有卖杨梅和玉麦粑粑的苗族女孩子娇嫩的声音。这样是为了注入更多的生活气息。这样,小说的主题就比原来拓宽了,也深化了。

(预设:说明原先这个故事只有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孩一个形象,那么作品主旨应该也限定在这个小孩的人生经历上。)

(3)思考

问题1:原来的主题是什么?拓宽深化成为什么?(感受作者对民生艰辛不易的理解)

(预设:原文中提过“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并且描写了一群“上了学”的孩子对他的戏弄,这种背景交代和形象对比很明显是在表达对这个失学儿童的关怀。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因家庭缘故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而失去了童年的欢乐,那么“童年的失去”就极有可能是最初的立意。但加入了诸多职业的叫卖声,使得作者关怀的目光从一个孤独辛苦的孩子身上,拓宽到了普天下为生计而劳碌的劳动人民身上,作者思考的也就不限于“童年的失去”,而转移到对艰辛生活的人们的关注与同情上。)

结论(板书):童年的失去→底层劳动者的艰辛

问题2:你如何理解作品主题?

(1)出示资料

导入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

职业是对人的框定,是对人的生活无限可能的限制,是对自由的取消。……他(糕饼少年)的童年是没有童年的童年,他在暂时摆脱他的职业时高喊了一声街上的孩子摹仿他的叫卖声,是一种自我调侃,一种浸透苦趣的自我调侃。同时,这也是对于被限制的生活的抗议。

导入林超然的评论:

这些虽都是社会底层的人所操持的,但作家没有渲染他们生活的艰辛,而是着力发掘各种职业蕴藏的诗意。

汪曾祺从声音写起,写人的职业,写人的生存状态,由对声音、对职业的欣赏写到对人的欣赏。

(2)明确立场

立场1:学生可以认同汪曾祺的思路,从文中寻找相关的描写来印证“人被职业限制”这个观点。

预设:如果糕饼少年最后的那一嗓子吆喝,是假想自己是上着学的孩子,那么这一声自我调侃就变成了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小说就陷入了彻底的悲凉。

立场2:学生也可以认同林超然的评论,认为作品实则是以诗意的描写去消释世间悲苦,这是一种别样的温暖的人文关怀。

预设:从作家的写法来看,字里行间并没有抱着哀伤或不满去谴责职业给人们带来束缚的意思,相反,我们读到的更多是欣赏与关怀,甚至有一点兴致勃勃。最重要的是,读完小说的我们的感受并不是痛苦的,而是愉悦的,这就说明了林超然的立场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