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统计图的选择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4节两个课时的内容整合,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制作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图,还能够从这些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学习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地展示数据。从《数学课程标准》看,本章的重心是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是本章的重要目标,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且学生已经能够制作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图,还能够从这些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心理上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推理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基础,能够制作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图,还能够从这些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但在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如何选用统计图,能更好地描述数据,统计图往往直观性较强,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时,应该注意什么?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知识的应用上,需要观察、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转换的思想,并应用进行解题,提高应用数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上课对象是翁佑中学初一的学生,该校采用分层走班教学,班级学生的水平相对整齐,本节课所选班级学生总体成绩列于年级中等的水平,但学生之间的数学思维及基础掌握程度差距较大;班级也存在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需要老师进行关注和安排一对一的帮扶,这也为课堂的顺利推进增添难度。

三、教学目标分析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而逻辑推理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教学目标不仅只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基于如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有机联系的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能力,在主动参与探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数学是客观的真理,但用数学的角度可以因人而异,培养学生“学数学,为我所用”。

四、设计理念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吴有昌博士率先带领了一批中学数学教师开展利用SOLO分类理论提升学习评价与教学质量的研究,研究成果荣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作为实验学校参与了研究工作,在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的《三维导学案》的概念及编写的理念。我校教师通过几年针对“学案导学”研究、学习、编撰初稿、实践,自主编写了《初中三维导学案(北师大版)》共六册,由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顺德、南海等地区投入使用。经过三年多开展如何“利用三维导学案促进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构建了核心循环的教学模式,本节课依据核心循环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了利用SOLO分类理论提升学习评价与教学质量的思想。

核心循环教学模式是“围绕一节课核心目标编定三维导学案,通过三环五步课堂循环教学改变课堂微循环,最终达成核心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章建跃博士指出:课堂教学抓不住概念的核心,没有前后一致、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在学生没有基本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就进行大量解题操练,导致教学缺乏必要的根基,教学活动不得要领,在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上耗费学生宝贵时间,课堂中效益、质量“双低下”。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做无数的练习,但基础仍很脆弱。

通过构建“核心循环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三点一心三问题”为基本架构的集体备课形式,以“同课异构”与“同人连构”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方式,以“三维导学案”为载体。

通过设计预习案、学习案、反馈案“三维导学案”,实行课内外预习、学习、反馈三轮循环;操作主要包括集体研讨明确“核心目标”,“以学定教”编制“三维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五步”。

三个环节:

预习环节(课前进行)→学习环节(课堂进行)→反馈环节(课堂进行);

五个步骤:

预习尝试→合作评价→课内学习→当堂反馈→拓展提高。

核心循环教学模式重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的高效体现在三个方面:核心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教学结果的有效度。从讲深讲透讲全面向点拨精练转变,以学生预习尝试做基础,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上课的着力点是点拨“重点、难点、易错点”,当堂反馈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实现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单向传授为主转变为以交流、倾听、展示为主;从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转变为以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本节课在我校“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具有学科特色的核心循环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目的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本节课在核心循环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使用微视频、Excel工作表等多媒体,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更好体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受、归纳.通过变式训练,促进学生思维方法及数学素养的多维化提升。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重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一种趣味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感受知识的形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五、教学重点

统计图的选择及统计图的辨识与修正。

六、教学难点

会判断人为的数据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能正确绘制统计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5min)

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自习课本后,播放微课视频(微课主要内容: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如何正确绘制统计图),学生完成预习案中的课前导学和尝试练习两部分内容,老师通过“早上教育”平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系统统计数据做好预习反馈,根据预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调整和完善上课流程。

【设计意图】

使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基础知识在课前完成,有利于课堂的知识拓展和提升。

一、内化知识、方法点拨(3min)

(一)引入新课,归纳知识点

提问、投影《课前导学》答案,板书

预习案

【课前导学】

先阅读课本P175-P180,再观看微课视频,完成下列内容.

1.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1)条形统计图能能清晰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__________;

(2)扇形统计图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__________;

(3)折线统计图能够显示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制统计图时应注意:

(1)为了较直观地比较某两个统计量的变化速度,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较直观地反映几个统计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学生回答和更正《课前导学》中的问题串和知识点填空。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描述,达到预习掌握新知识的效果。通过学生制作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决策的作用。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板书,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为课堂顺利开展做铺垫。

二、预习反馈、归纳新知(5min)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5min)

四、探索学习、掌握方法(8min)

四、探索学习、掌握方法(12min)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3min)

六、课后检测与作业(4min)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八、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课前、课后微视频、几何画板等多媒体,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好体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本节课归纳总结化归(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受、归纳。通过变式训练,分类讨论等促进学生思维方法及数学素养的多维化提升。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重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一种趣味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感受知识的形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1.使用“翻转课堂”的理念,通过学生预习课本,观看微课视频,通过章节综述和知识点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再完成预习案。把基础知识在课前完成,有利于课堂的知识拓展和提升。

2.通过课堂微课的动态演示,解释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促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对例题进行多种变式,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让复杂的问题更加容易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探索、发现新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以独立的方式研究例题,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再让有信心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5.通过微课视频,学生课后对比较难的题目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加深理解,达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目的。

6.从学习案和反馈案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比较好,较好地完成课堂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九、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的完成情况,自我反思如下:

1.营造积极、和谐、受鼓励的学习环境。

整个课堂过程,我给与了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例题讲解部分充分的给与学生展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讲解,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只是在评价方面还不够全面,应该全方位评价和鼓励学生。

2.自学,交流,汇报,评价流程。

在新知识内容学习结束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案和反馈案,有疑问的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个环节上,学生独立自主学生比较认真,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过程有效,深刻,真实。

从知识点的学习到例题的讲解,时间上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完成都是恰到好处。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

4.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讲解题目的时候,对于不同的观点,学生都会提出来,特别是在例题讲解这个部分,同学们谈论激烈,方法多样,非常主动参与展示,在这一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