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岳麓书社必修三 文明发展历程第10课 梨园春秋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优质课下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明确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国粹,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弘扬传统文

化的爱国情。

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京剧形原因和艺术成就。

课时:10分钟内。

设计思路:形成过程、特点、成因、成就

操作流程:

(一)京剧的形成和成因

第一环:释名,交代背景(PPT1-4)

板书:“京剧”,顾名思义,就是诞生在北京的戏曲。

冠以“国剧”、“国粹”荣誉的京剧,一言以蔽之,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自打大宋朝取消了宵禁制度,瓦舍勾栏里的娱乐消遣日益兴盛起来,戏曲也就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经历了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传奇的几个高潮迭起,到了清朝,在北京的戏曲舞台孕育出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前后,即清朝道光年间。它的孕育时期可以上推到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社会安定,工商业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更是达官显贵、豪商云集,会馆、商号林立。富甲一方的商帮纷纷蓄养戏曲班社,各个地方的艺人也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京城一时“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此时,北京戏曲舞台上正上演一出“花雅之争”。起源于江西弋阳的弋阳腔,传到北京被称为“京腔”与其他地方剧种都被称为“花部”。花,杂腔乱调也,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这些民间腔调统谓之乱弹,它们流传在街头巷尾,难登大雅之堂。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的昆曲备受士大夫文人青睐,被称为“雅部”。雅,雅乐正声,唯昆曲是尊也。

当时清廷的戏曲政策是扬“雅部”而抑“花部”,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而京城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弋阳腔、秦腔因通俗易懂易学而深受民众喜爱。

第二环:探究形成过程(PPT5-6)

板书:乾隆时期“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高朗亭应召率三庆班进京(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为乾隆皇帝祝80大寿。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 而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中有“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徽班进京演出给北京戏曲舞台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唱腔丰富生动,而高朗亭等艺人善于博采众长,在北京演出时又大量融进了北京词汇,使徽调表现力愈加丰富,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受百姓欢迎。

于是,引来 “春台”(班址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址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址位于李铁拐斜街)等徽班相继进京演出。三庆班擅长演故事情节曲折的大轴戏。四喜班擅长唱婉转悠扬的曲子。和春班多演武打戏,把子功令人叫绝。春台班多演小戏,娃娃演员惹人喜爱。当时有“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这四大徽班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占领了北京戏曲舞台。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

板书:道光时期“徽汉合流”(PPT7-9)

徽班的兴起,使昆曲、秦腔、京腔日益凋谢。许多昆曲、秦腔、京腔的演员不断搭入徽班。道光年间,流行于苏、浙、皖、赣等省的楚腔(亦称汉调)许多戏班也先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汉剧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汉调艺人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这一次在京城,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同台献艺,促成了徽、汉皮黄在京城逐渐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为满足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班采取了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开放姿态。艺术形式上以徽剧中的二簧和汉调中的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昆曲、京腔、秦腔及其他地方戏、民间曲调中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情节中的是非善恶依从 “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在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道光年间,逐渐形成“联络五方之音为一致”、而以皮黄为主的一个新的剧种,就是京剧。

京剧形成的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出现了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的著名艺人。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余三胜成名最早,隶属春台班,代表汉(汉调)派;张二奎接踵成名,隶属四喜班,代表京派;程长庚成名较晚,隶属三庆班,代表徽(徽调)派。但程长庚后来居上,在早期京剧史上威望最高,影响最大。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剧的形成结束了“花雅之争”,宣告花部取得决定性胜利。京剧成为继“盛世元音”昆曲之后的剧坛霸主,很快流布神州大地,被尊称为“国剧”。

板书:同治、光绪时期“同光十三绝”(PP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