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课程标准关于“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学习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涉及到“必要性”一定是最根本的。因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分析,结合经济史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我认为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本课的核心价值可定义为:生产关系应该与生产力相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梳理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采取“退却”的手段来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以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容截然不同,却都抓住了各自面临的主要矛盾,拯救了苏维埃政权,了解其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之处,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认同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应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导入】

教师:[学生阅读教科书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导言,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课件展示本单元涉及的五位苏联领导人、三个经济政策并利用历史时间轴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线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斯大林模式极大的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继任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属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今天先回顾列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设计思路] 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紧扣本单元的主题介绍单元线索疏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是高三复习的首要任务。

【课堂教学】

一、非常时期的理想化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课件展示]

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共产党宣言》

[问题1]:本单元的主线是社会主义建设,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请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

教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国家的计划管理、流通上取消市场、分配上按劳分配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模样。

[设计意图] 中学历史课程是由一定的理论观点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经典材料的研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必修Ⅰ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引出本课或者说本单元教学设计之魂:生产关系的调整应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材料二 “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注: 1/8磅=1.133两)

——苏州大学《世界现代史》

[问题2:] 在“非常时期”为了战胜敌人列宁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结果,复习高一所学知识]

这里的“非常”有两层意思:一是环境非常恶劣,1919年3月到1920年10月协约国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俄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充当走狗,与之配合;二是物质非常的匮乏,《列宁在1918年》中运粮的红军战士在途中晕倒再现了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当时城市人口每两天才能领到1两面包。在这样的非常情况下列宁 “被迫”采取了“非常措施”,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非经济的手段来管理经济,用近乎无偿剥夺的方式从农民手里“收集余粮”。农村没有剩余产品了,而城市收归国有的工厂大多在为战争生产,市场上没有可供交易的商品,同时宣布取消商品贸易;没有剩余产品又没有商品贸易,人民的生产劳动缺乏积极性,于是实行强制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环环相扣,实是为战争而制定的临时性政策。

相关资源

教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