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华东师大课标版高三下册二十三 秋声赋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华东师大版高三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二十三 秋声赋》优秀教学设计

重点:一是让学生学习文章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二是体会欧阳修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感慨。

难点:对作者具有个性特征的悲秋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材及学情分析: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另一名篇,亦是是宋代文赋的典范。文章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文章先写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的形象描绘及对秋气的议论。接着作者由对自然的感慨 而叹人生。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人而言,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不过文章结尾,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从题材来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新的角度,虽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

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对问题的探究不能脱离文本,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基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让学生学习文章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二是体会欧阳修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感慨。

以下从三个环节层层深入,研读文本

一、了解背景、文体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 , 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 苏轼 父子及 曾巩 、 王安石 皆出其门下。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一生历尽艰辛。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秋声赋》就是时年53岁的他在这一心境下写下的悲秋名篇。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二、?????? 探究写作手法

问题设计一:第一自然段描写秋声,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秋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从第一段来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

明 确:比喻。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问题设计二: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

明 确:悲

问题设计三:第一段是写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什么?(提示: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可将其分为两层)

明 确:秋之状。以“夫秋,刑官也”为界,分别对“秋之为状”进行描绘和议论。

问题设计四:第一部分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 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

问题设计五: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否离题了?【讨论】

明 确: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 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问题设计六:第二部分中作者举了哪些与秋有关的事物?与文章主题又怎样的联系?

??明 确:作者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心的肃杀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讨论文章主题

问题设计七: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从第三段看,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发出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