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4 风景谈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二单元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 4 风景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杰地灵,山川锦绣,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上学期,仅仅在课文中,我们就在“雨中”登过泰山,又乘船游览了“长江三峡”,还饮过山西“难老泉”的水,赏过清华园中“荷塘”上的“月”……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名胜?说出来也让我们陶醉陶醉。

(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见识还真广博,列举的这些地方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有了钱,又有了时间,一定要去游一游,以慰平生。不过,对于风景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并不一定非是名山大川、怪石幽泉、杨柳迎风、百花吐艳。还有什么是风景呢?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它将为我们展示出另一番天地,另一种风景。

(二)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文坛的巨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1914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北伐,作革命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失掉组织关系,流亡到日本。1928年,以茅盾的笔名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的领导工作。1932年12月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还完成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几部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赴苏访问。1948年底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及第一次文代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了茅盾光辉的一生,同年3月31日作出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指出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写作时间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了侵略战争,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同年8月13日,又向上海大举进攻。上海沦陷后,茅盾“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离开上海,像一只失去定夺的小船,浮荡颠簸,浪迹于香港、长沙和汉口。1939年3月又去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参观访问了几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他心灵的琴弦已为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所拨动。因此,同年年底到重庆后,他就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四)、梳理文章,探究问题

1、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跳读课文,把作者所写的几处“风景”抓出来,并根据课后练习第一题给这些“风景”分别标上题目。

第1幅“沙漠驼铃” 第2幅“高原归耕” 第3幅“延河夕照”

第4幅“石洞雨景” 第5幅“桃林小憩” 第6幅“北国晨号”

抽取出来的六幅画面粗略分析一下,归纳本文的大意。一分钟,看谁归纳得又快又准。

(学生回答):描写赞美了延安的风景。

教师点评,引出既然是描写延安风景,为什么要先描绘第一幅图“沙漠驼铃”,学生思考,教师示范点拨——

2、老师示范分析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

?? A.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四顾茫茫一片、平坦、纯然一色、寂静)。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

?? B.找出具体描写驼队语句(黑句、安祥而坚定、昂首高步、铃铛“丁当”的柔声、和谐、长方形猩红的大旗)

?? C.指导学生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如果说描写的是“画龙”,那么段末议论则是“点睛”

?? D.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为什么文章首段要写并不是延安的风景呢?

?? 明确: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第三,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也体现了本文含蓄的语言特色。

?? 3.学生讨论第二、三幅画面。(分析“沙漠驼铃”采用的主要是接受学习的方法,在耳濡目染之中给学生以思维训练、学法示范),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在活动,采用的是发现学习的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运用这一方法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在学生讨论时,区边巡视指导,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 3.讨论学习第二个画面(高原晚归)

?? A.作者用了“于是”、“又”作衔接和过渡,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