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读通鉴论①(节选)·王夫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通鉴论①(节选)

王夫之

建官之法,与选举用异而体合,难言之矣。省官将以息民,而士之待用者,滞于进而无以 劝人于善。不省,则一行之士,可自试以交奖于才能;然而役多民劳,苦于不给,且也议论滋多,文法滋繁,责分而权不一,任事者难而事多牵制以疑沮。吏省而法简则墨吏暴人拥权自恣无以相察而胥吏豪强易避就以雠其奸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际难言之也。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进贤远奸而已矣;无定法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间,因乎时而不可执也。

乱之初息,不患士之不劝于功名也,而患其竞。一夫有技击之能,一士有口舌刀笔之长, 尝以试之纷纠之际而幸雠②,效者接踵焉;而又多与以进取之途,荡其心志,则捐父母、弃坟墓、舍田畴以冒进者不息。唯官省而难容,乃退安于静处,而爵禄贵、廉耻兴焉。且也民当垫隘③之余,偷安以自免之情胜。其有犯不轨者,类皆暴横恣睢,恶显而易见;不则疲敝亡赖而 不知避就者;未容有深奸奇巧,诡于法而难于觉察者焉。则网疏吏寡,而治之也有余。抑百务草创,而姑与天下以休息,虽有不举,且可俟之生遂之余,则郡县阔远而事为不详,正以绥不 宁而使之大定,此则省官之法善矣。

若夫天下已定,人席于安矣,政教弛而待张矣;于斯时也,士无诡出歧途以幸功名之路, 温饱安居而遂忘于进,则衣冠之胄,俊秀之子,亦且毁志于庠序,而自限于农圃。非多为之员、 广为之科,以引掖之于君子之途,则朴率之风,流为鄙倍,而诗书礼乐不足以兴方起之才。且④强暴不足以逞,而匿为巧诈;豪民日以磐固,而玩法自便;则百里一亭,千里一邑,长吏 疏,掾督⑤缺,而耳目易穷。乃官习于简略,而事日以积,教化之详,衣袽之备,官不给而无以齐民,事不夙而无以待变。是则并官以慎选,而不能尽天下之才;省吏以息民,而无以理万民之治;吝爵吝权之害,岂浅于滥冗哉?故曰:理有定而法无定,因乎其时而已。

(选自《读通鉴论•光武》,有删节)

【注】①《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进 行系统评论的代表作。②雠:售,此处引申为得逞。③垫隘:羸弱困苦。④长吏:地位较高的 官员或州县长官的辅佐。⑤掾督:掾,掾属,佐治的官吏;督,督邮,郡守属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省,则一行之士   一行:一种德行。

B. 则捐父母           捐:献助。

C. 虽有不举           举:办理。

D. 以引掖之于君子之途     掖:扶持。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赂秦而力亏

B. 其有犯不轨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 而自限于农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 豪民日以磐固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精简机构和裁减官吏的做法提出疑问,认为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体现了王夫之“事 随势迁而法必变”的主张。

B. 作者认为,动乱刚平定时,百姓大多苟且偷安,违法犯罪容易被大家看清,为使天下休养 生息,省减官吏是适宜的。

C. 作者提出如果百里一亭,千里一邑,官吏和掾督过于稀少,就可能会使君王的亲信缺乏, 不利于天下已经安定后的治理。

D. 文章论述详尽,逻辑严密,先总后分,从士子、百姓、为恶者等多角度层层分析省官之利 弊,对社会政治现实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吏 省 而 法 简 则 墨 吏 暴 人 拥 权 自 恣 无 以 相 察 而 胥 吏 豪 强 易 避 就 以 雠 其 奸 故 一 兴 一 废 一 繁 一 简 之 际 难 言 之 也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唯官省而难容,乃退安于静处,而爵禄贵、廉耻兴焉。

(2)省吏以息民,而无以理万民之治;吝爵吝权之害,岂浅于滥冗哉?

下载Word版试题
《读通鉴论①(节选)·王夫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D    3. C   

4. 吏省而法简/则墨吏暴人/拥权自恣/无以相察/而胥史豪强/易避就以雠其奸/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际/难言之也   

5. (1)只有官吏名额减少,(他们)难以容身时,才会退出官场,安心静处,于是爵禄日益受到世人重视,而廉耻之心也会重新恢复。

(2)裁减官吏来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却无法处置好对百姓的管理;吝惜爵位和权力的危害,难道会比官吏滥冗轻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B项,语句所在的原文是“而又多与以进取之途,荡其心志,则捐父母、弃坟墓、舍田畴以冒进者不息”,其中“捐父母、弃坟墓、舍田畴”三句句式一样,大意也差不多,“弃”是抛弃,“舍”舍弃,根据“弃”“舍”的意思来推断“捐”的大意,所以“捐”也是舍弃、抛弃,而不是“献助”的意思。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本题中,

A项,“而”:表转折,却/表因果,因此;

B项,“其”:代词,那些/表推测语气,大概;

C项,“于”:介词,在/介词,比;

D项,“以”相当于连词“而”,均为表修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官吏和掾督过于稀少,就可能会使君王的亲信缺乏, 不利于天下已经安定后的治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长吏疏,掾督缺,而耳目易穷”,是说官吏稀少,掾督缺乏,因而审察、了解不到全面细致的情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中,首先先从标志性的虚词入手断句,如“则”“故”多放句首,其前应断开;“无以”固定用法,其前应断开;“之际”放前一句符合句式特点。然后再找出句子中的名词和动词,如名词“墨吏暴人”“胥史豪强”,动词或动词词组“拥权自恣”“避就以雠其奸”,根据句字结构组成可断句为“则墨吏暴人/拥权自恣”“胥史豪强/易避就以雠其奸”。所以最后正确断句是:吏省而法简/则墨吏暴人/拥权自恣/无以相察/而胥史豪强/易避就以雠其奸/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际/难言之也。大意是:如果裁减官吏,简化法令,则贪官污吏和凶恶之人,拥权横行,无人督察;而且胥史和强横而有权势的人易于钻空子以售其奸。所以,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交替之际,很难说啊!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乃退安于静处”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主语“他们”;“退”隐退;“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句意:只有官吏名额减少,(他们)难以容身时,才会退出官场,安心静处,于是爵禄日益受到世人重视,而廉耻之心也会重新恢复。

第二句得分点:“省吏”裁减官吏;“息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无以”没有办法;“岂……哉”反问句式,“难道……吗?”;“于”介词,比。

句意:裁减官吏来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却无法处置好对百姓的管理;吝惜爵位和权力的危害,难道会比官吏滥冗轻吗?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设置官职之法与选举之法作用不同但是本质相合,这是很难说清楚的。如果裁减官吏的数量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则等候国家使用的士人就会积滞不进,因而无法鼓励人们行善。如果不裁减官吏的数量,则有某种德行的士人,可以通过考试显示自己才能,从而为国家所用;然而,这又必然造成役多民劳,百姓苦于无法供给他们,同时议论越来越多,文法越来越繁,职责分开而权力不统一任事的人困难重重,很多事情因为受到多方牵制而被搁置。如果裁减官吏,简化法令,则贪官污吏和凶恶之人,拥权横行,无人督察;而且胥史和强横而有权势的人易于钻空子以售其奸。所以,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交替之际,很难说啊!天下有定理却没有定法。定理,就是知人,安民接进贤者远离奸人而已;没有定法,是指在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交替之际,要适应时代特点,不可抱残守残,固执己见。

在动乱刚刚平定之时,不怕读书人不勤勉于功名,只怕他们角逐于此,互相争胜。一个武夫有技击之能,一个士人有口舌刀笔之长假如他们在纷乱之中一试身手而侥幸达到了目的,则仿效的人接踵而至;如果再多给他们提供进取的途径,使其心神荡漾,则抛父母、弃祖坟、舍田庐以冒进的人川流不息。只有官吏名额减少,他们难以容身时,才会退出官场,安心静处,于是爵禄日益受到世人重视,而廉耻之心也会重新恢复。况且,百姓在艰难困苦之余,没有不想苟且偷安以求自免灾祸的。那些违法犯罪者,基本上都是残暴骄横,恣意妄为之徒,其罪恶昭彰容易被大家看清;不然就是穷困潦倒、无依无靠而又不知道避祸就福的人,不可能有深奸奇巧,善于钻法律的空子因而难以觉察的人。如此,则虽然法网宽疏,官吏稀少,但是治理起来仍绰绰有余。或者在百事草创之时,姑且让天下人休养生息,即使有的事务没有办理,也可以等到人民生活安定以后则郡县阔远而行事不周详,正是为了消除不安定因素从而使地方大定,这就是省减官吏之法的好处。

至于天下已经安定之时,人民完全安居乐业了,松驰的政教便需要收紧了;此时,士人没有诡出歧途以邀取功名之路,于是整日过温饱安居的生活从而忘却了上进,则士大夫的后代,才能优异的士人,也将无志于刻苦攻读,反而自己限于农圃。如果不增加官吏的名额、拓宽士人进身入仕的渠道,以便把他们引上君子之途,则朴直之风,逐渐流为鄙俗,而诗书礼乐不足以兴方起之才况且,强暴不足以得逞,因而收敛行迹变成巧诈;豪强势力日益牢固因而无视法律,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百里一亭,千里一邑,官吏稀少,掾督缺乏,因而审察、了解不到全面细致的情况。再加上官吏已经习惯了简略,而公事日益积滞,教化之详,衣袽之备,官不足则无法治民,事不预则无法应变。这就是并官以慎选,却不能尽天下之才;裁减官吏来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却无法处置好对百姓的管理;吝惜爵位和权力的危害,难道会比官吏滥冗轻吗?所以说:理有定而法无定,只不过是要顺应时代而已。

录入时间:2021-03-16 09: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