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衡州新学记·于湖居士文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巴?盖欲还先王之曰,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1】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投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大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大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1】乾:宋孝宗年号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政者学之施                    施:施行

②元元本本                      本:探究

③则无道揆法守                  揆:准则

④旋以废忘                      旋:随即

⑤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以:在

⑥居无何而学成                  无何:不久

⑦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  盖:大概因为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抑:还是

A. ①⑧                B. ②⑦                C. ③⑥                D. ④⑤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视薄书期会之事

一看到官府的文书档案、遇到施行政令的事情

B.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士人认为价格不便宜,又搬回原来的地方

C. 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三人管辖之地,安定有序,被称赞治理得好。

D. 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并且(要)考虑佐国君、施恩于民的大事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君臣重视“学”就像农人重视自己的田地一样。

B. 后世之人的学习条件更好,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不及先王之时的人。

C. 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重重困难,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

D. 文章结尾既表达了对王彦洪等三人的赞美,也对后世学者提出了希冀。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5. 文章多次提到学与政的关系,请结合全篇,具体说明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下载Word版试题
《衡州新学记·于湖居士文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B    3. C   

4. 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5. 首先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接着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最后作者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①政者学之施,意思是“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施,结果。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意思是“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抑:或许。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士不为便,而还其故,意思是“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便,方便。选项解释为“价格便宜”,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有误。原文石鼓书院的建造与修葺在第四段,根据“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可知作者并没有参与建造石鼓书院。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顾”,只是;“卒”,最终;“当”,符合;“学者”,求学的人。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抓住重点句子概括层次。

第一段中心句是“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第二段中心句是“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第三、第四、第五段交代当时学习的情况,表达对三君的赞美,中心句“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录入时间:2021-04-04 09: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