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去往书店的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往书店的路

记得当兵的时候,只有一种国营新华书店。下到连队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是进城找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可那时我买不起书——一个月只有六七元钱。

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只要能请假进城,我就往新华书店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暗吞咽口水。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

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我一取到钱就迫不及待请假进城,

坐在公交车上,时时用手按着那钱。到了站,迫不及待地冲到新华书店,就是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中外小说。七十年代末,书是几毛钱一本,七块钱大概买了十几本。我拿回来,先把书捐给连队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战友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没过多久,我又拿到了一次稿费,我又这样做了一遍。

那两次去书店,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书店的样子,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来,我们连一个战友也去了,跑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又进了一批新书,你快去买呀!他哪里知道,稿费没那么好挣的,我没有钱了。

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让我目瞪口呆。我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

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

但同时,无数小书店却应运而生。最繁荣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中心展览馆周遭起码有五六十家书店。我那时买书,要一家家地逛,是最早的淘宝。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的小店里穿梭。感觉那个时候,全民都在淘书,全民都在读书,真是令人怀念。

记得有一回,我去买余华的《活着》,开始我问:你们这儿有余华的《活着》吗?被问的书店老板茫然摇头,好奇地反问我,那书名就叫《活着》?我说是。他说我们从来没进过这样的书。走到下一家,我简化了一下问:请问你们有余华的书吗?老板回答,我们没有语法书。我说不是语法,是小说。他说小学语法也没有。我没辙了,只好退出。这样问了一家又一家,大概问了十家以上,都没找到。

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这家店里的文学书比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认识的朋友写的书。我一排排地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那样子引起了书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过来问,你想找什么书?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说:余华的书。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不知情的人听见这样的对话,还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

她马上将一本薄薄的、装帧很漂亮的书递到了我的手上,的确是余华的《活着》。我连忙付钱。为了感谢她,我还特意在她店里多选了几本书。女老板一边收款一边对我说,这本书的确写得好,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可是回忆起来还是心平气和的。真了不起。

我听了很感慨,这个女店主给我上了一课。

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这家书店就在我们大院的街对面,每次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

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米,光线也不太好。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的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清瘦的女人,很文静。

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想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会替我去找,哪怕是已经下架的书,过气的书,她也会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吃了晚饭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劲头。

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那时,《我在天堂等你》销售还不错,她也进了好几本。一有读者买这本书,她会告诉人家,她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读者很惊喜,就请她索要我签名。她就答应下来,等我去书店时拿出来让我签。起初她还有些忐忑,说这样会不会给你添麻烦?我连说不麻烦,举手之劳。其实心里面,是窃喜的。

2006年起,我学会了网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网购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

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网络购书的便捷、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如今,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美丽。

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留在了书店。

(取材自裘山山同名散文)

1. 关于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迫不及待”也可以写成“迫不急待”。

B. “装帧”是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

C. “擎”读qíng,本义是“向上托、举”。

D. “吞咽”中“咽”的读音为yàn。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考上大学,可以免费去图书馆看书,却因为经济条件宽裕依然去书店淘书。

B. “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指书店内书品种丰富齐全,女店主清瘦、文静。

C. 结尾写我已习惯网络购书的便捷,意在表明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D. 实体书店衰落与购书方式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

3. 作者买《活着》时,与女老板有一段趣味盎然的对话。试针对这段对话,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说不知情的人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请加以解释说明。

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

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2)作者写这样一段情节想表现什么?

4. 作者在文中多次讲述了自己去书店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5. 本文题为“去往书店的路”,但在《文汇报》发表时被编辑改名为“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作者裘山山认为“各有各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理解的两个题目各自的“味道”。

下载Word版试题
《去往书店的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1)本段对话巧妙地运用了书名本身的词语特点形成的语境歧义,妙趣横生。在对话中,《活着》的书名号看不见,“活着”就有了存在、活下去或有生命的意思,本来只是简单的买书时找书的叙述,就变成女店主的话包含了“只能活着,别无他法”的无奈情绪,而“我”的话就表达出了坚定的信念,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格言般深刻内涵的对话,拓宽了话语空间,所以给人感觉我们在比赛格言。

(2)写出自己久寻好书而惊喜,写自己当年趣事以表达对过去淘书生活的眷恋。   

4. (1)渴望——尴尬——愉快——(悠闲)——伤感——(自责、释然)

(2)因书店资源稀缺而渴望去书店看书,因经济困窘买不起书而尴尬,因获得稿费买得起书而愉快,(因有固定书店可去且店主热情而悠闲浏览),因实体书店的消失而伤感,(因自己参与网购而不去买书而自责,因网购趋势的不可抵挡而释然平静)   

5. (1)题目“去往书店的路”中侧重在“路”和去书店的过程,文中未有对“路”的具体描写,因而这路指的是心路(精神之路)。(作者讲述自己从新华书店艰难地买书到去小书店淘书再到家门口固定的书店,最后习惯于网购的便捷,“忘记了去书店的路”),以此为题更能体现作者去书店的心路历程,从中看出时代的变化。

(2)题目“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中侧重在在书店这个地方可以遇见怎样的自己,是寻找自我的体现。(因为在书店里遇到的热情有内涵的店主、遇到淘书的艰辛与乐趣、遇到不断吸取精神养分并最终成为作家的自己),自我的完善是在书店里完成的,这更加强调了书店的重要性。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A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虽然词语中含有紧急的意思,但是这个成语指的是紧迫到来不及等待的意思,所以显然用“及”,用“急”的话是意思不通的。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错,没有对“全民淘书”的怀念。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格言”的特点,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首先这段对话语言简短,言简意赅,符合格言的特点之一。其次要抓住对话中的书名《活着》,加书名号就是书名,不加书名号就是一个词“活着”,就有了存在、活下去或有生命的意思。在对话中,《活着》的书名号看不见,就会让人误会为他们是针对“活着”展开的讨论,就变成女店主的话包含了“只能活着,别无他法”的无奈情绪,而“我”的话就表达出了坚定的信念,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格言般深刻内涵的对话,拓宽了话语空间,所以给人感觉我们在比赛格言。

第二问是问这段描写的作用,这段描写主要是回忆当时买书时遇到自己久寻未果的书时的惊喜之情,写自己当年趣事以表达对过去淘书生活的眷恋。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两问,一问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二问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两问都是概括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然后摘取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本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记叙了“我”去书店的经历,抓住时间的词就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如:记得当兵的时候、七十年代末、那是当兵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七八十年代、大概是新千年以后、2006年起。

第一问:抓住表示心情的词,如: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只好尴尬地还回去、我过足了买书的瘾、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每次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我很有些伤感、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可概括为:渴望——尴尬——愉快——(悠闲)——伤感——(自责、释然)。

第二问和第一问的答题区间相同,每个时间后面都有一些解释,如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2006年起,我学会了网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将它遗忘了。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那个标题更好,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赞同哪个好,只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分析标题的好处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如认为题目“去往书店的路”好,可侧重从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路”有深刻的含义,表现了主旨,以此为题更能体现作者去书店的心路历程,从中看出时代的变化。

认为题目“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好,可侧重从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见最美的自己”语言优美,有象征的含义,也表现了书店对作者的重要性,从而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为在书店里遇到的热情有内涵的店主、遇到淘书的艰辛与乐趣、遇到不断吸取精神养分并最终成为作家的自己。

点睛:分析题目的七大作用:

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 例:南京中考题《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

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例:鲁迅《一件小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内容——一件小事。

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例: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

4、交代写作顺序。  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  例: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标题交代文章表达的情感——对爸爸妈妈的热爱。

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

录入时间:2021-02-27 09: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