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光明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例如明清小说中的 “四季结构”,或者说“季节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如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可以说,“四季”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深具启发意义。而 “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构成了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大异其趣的景观。

另外,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甚至用来表现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胡适赞美《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认为它的长处在于“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地发展……”。其中,“语言的传神”是胡适认定这部作品为杰作的重要依据。

当然,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小说传统也在不断创新和转化。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融合中国小说传统与西方叙事经验的写作,已经成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传统需要更新、生长与创造,传统正是在与创新错综复杂、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得以延续的。正如老舍所说,“旧文化的不死,全仗着新文化的输入”。

中国小说传统,应该得到不断的发掘、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唯有继承发扬自身的传统,才有可能产生世界性的优秀小说作品。正如昆德拉所说的,“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它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

摘编自《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有些中国小说偏离了中国小说优秀传统,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

B. 中西方小说都注重叙述故事,但中国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自身独特的传统。

C. 《红楼梦》中的 “非叙事性”情节结构虽然没有叙事功能,却深具启发意义。

D. 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既继承了中国小说传统,又丰富了中国小说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以 “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呼声响起”的背景为前提,引出了论证话题。

B. 文章在对比论证手法之外,还大量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C. 文章从“叙事传统”和 “人物语言”两个方面来论证分析中国小说有别于西方的独特传统。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西小说传统的区别,紧接着论证继承发扬中国小说传统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表现得差异很大,体现在叙事结构之外还具有一种潜在的结构。

B. 中国小说都有一显一隐的独特的“四季”叙事结构,这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

C. 被胡适认定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的《海上花列传》的最大长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传神。

D. 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注重人物语言描写”等中国小说传统必须继承发扬。

下载Word版试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光明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红楼梦》中的 ‘非叙事性’情节结构虽然没有叙事功能”错,原文““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而“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可推出, “非叙事性”情节结构”也有叙事功能。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 项在分析了区别之后,文章倒数第二段指出“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选项遗漏了这一段的内容。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不仅体现在 “在叙事结构之外独特的另一种潜在的结构”,还有“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 B 项“都有”错误,原文 “明清小说大多有”。 C项, “最大长处”错,原文“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地发展……”这些是并列关系,不能体现“最大长处”。D项整合“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 “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融合中国小说传统与西方叙事经验的写作”等信息推出。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3-02 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