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如何突出中心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七年级上册《如何突出中心》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借同样之物,抒别样情怀”

——浅谈《猫》使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是动物专题,旨在展示动物与人的故事中理解深层意蕴、哲理启发。我选择了郑振铎的《猫》作为研究课对象,又参考单篇教学比较单薄,课外联读中夏丏尊的《猫》,作为对比阅读教材,将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情感上进行对比阅读,意借此让学生感受““借同样之物,抒别样情怀”的艺术效果。

课前,我精心设计学案,让学生由浅入深,走近作者,多次阅读文本,提示学生运用“圈画批注”的阅读笔记方式进行预习阅读。一读文本,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写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述了“我”_____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________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___________”。

之后二读课文,在文本中圈画批注猫的动作、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变化.,边读边圈画议论抒情、夹叙夹议等重要语句。

再之后,学生自行完成书后习题中给的表格。表格中分别就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家中地位、结局、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些方面,让学生填写信息,算是二读文本、筛选信息,进一步整理概括文本,提取重要信息。这样,完成习题与“圈画批注”的阅读方法结合,将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立足文本找寻信息。

此外,为了让学生充分预习,增大课堂生成的容量,还让学生进行了第三个预习内容:预习夏丏尊的《猫》,圈画批注其中的重要词句,揣摩作者借猫抒发了哪些情感或哲理。

正式上课,导入后,首先让学生们展示预习成果,展示表格里的内容。学生们因为预习充分,即使这个班的学生基础不是太好,但是在回答时候有意识以“请大家跟我看课文第几段第几行”这样的形式开头,可见学生们已经逐渐有了“阅读题答案从文本中找寻”的意识。一切都在文中找寻,有条不紊。甚至在讲到第三只猫被冤死后,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时,学生已经能挖掘到“良心受到谴责、作者自我批判”等这样比较深层思想的内容。

随后,我就此小结:从猫的来历、外貌、性格到家里的地位、家人的情感态度上不难看出,第三只猫与前面两只形成鲜明的对比: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直接造成了“芙蓉鸟事件”作者的错误判断,制造了悲剧。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是前两只猫遇见了“芙蓉鸟事件”,还会是这样的结局吗?可见作者想借猫表达了哪些深刻的思想或感情?

学生们纷纷讨论后站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作者借猫表现了作者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而让猫受冤屈间接导致猫最终死亡的懊悔自责,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有的说,可见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首先要独善其身,让自己的性格更为完美,做一个高情商、受人欢迎的人,这样才能减少自己被误解的机会。甚至有学生还由此说到职场规则。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很欣慰,说明学生真的读进去并能结合自身去反思了。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喜爱和不喜爱的猫的态不同,根本上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悲剧。进而阐发了“人常常会因为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个人情感喜好而做出臆断,这种偏执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的道理。这也是说到重点上了。我适时地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猫爪上板书写下“懊悔自责”“批判偏执”“尊重生命”“人文主义”“精神洗礼”等字样。紧接着,我给学生们顺便讲了《智子疑邻》的故事,如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两个故事的道理是相似的,都是反映了人的主观情感对事物判断的影响。那一刻,真的觉得学生们和刚刚进入初中后相比,思维活动力增强了很多。从文本中不仅与作者体验感性的喜怒哀乐的审美体验,同时还要得出理性的哲理性思考,这不正是体现了语文对思维能力的核心体现吗?作为文科,语文课上的思维碰撞火花也是美丽的。

激烈讨论交流之后,进入重要环节——对比阅读。学生们用三分钟讨论,思考:揣摩现代作家夏丏尊借猫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与郑振铎借猫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旨在通过这一对比阅读环节品味“同是借物,别样抒情”,即借同样事物,抒发不同情感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本课重点和难点。因为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主阅读圈画批注工作,加上前一个环节的思维爆炸让学生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对比阅读这个环节似乎也很顺利。学生们经过三分钟的热烈讨论,纷纷站起来讨论他们所读到的“借猫抒发的不同情感”。有的说:借猫抒发了悼念妹妹的情感,因为猫是妹妹送来的,作者和家人把猫“当作了死者的纪念物”。我在黑板上写了“伤逝悼亡”;有学生直接找到了文中交代了亲人因为家道中落最终变卖房产,而夏丏尊从猫身上想起了过去儿时亲人屋舍宽敞、欢聚一堂、人丁兴旺、猫儿咪咪叫的美好场景。我追问,可见借猫表达了哪些情感? 学生补充回答:家道中落,说明世事变化沧桑。并带领同学们找到了“这小小的猫在全家成了一个联想死者的媒介,特别的在我,这猫所暗示的新的悲哀的创伤,是用了家道中落等类的怅惘包裹着的”这句话。我欣然点头称赞,“媒介物”所在的这一句正是我选择这一篇文章作为对比阅读文本的理由,就是让学生体会“借媒介物抒发不同情感”的艺术效果,而本文这句话正是彰显了这种艺术效果的魅力,可谓一语道破借物抒情的根本。我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叹家道中落,世事沧桑”。紧接着又有学生在文中找到类似“媒介物”这样的关键词句。是啊,逝者如斯夫,家道中落已不可追,人已逝去亦不可追,祖母辈留下的“金嵌银”猫种、逝者生前抱来的猫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慰藉呢?显然,这里的猫已经不是前一篇的猫中的宠物,潜移默化中早已是给亲人的一种联想与自己悠远记忆、复杂感情的媒介物了。这不就是我们借物抒情的本体该有的特点吗?我心中暗喜,看来学生们在找寻文本、思维拓展、情感启发上的确让我刮目相看,虽然这些学生他们的基础不太好,然后,这一节课的目标、重难点实现得还是不错的。关键就是能够回归文本代入,并情景想象、情感体验、思维发展。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可以提升的。文学的魅力和感化力是无穷的,不可小觑。

紧接着我又追问,面对这样的突如其来亡故与家道中落的世事变迁,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文中有体现吗?旨在让学生更直面生活、思考生命。学生迅速在文中寻找。很快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有,文中有:作者说死了也就算了,人都要死哩,别说猫!” 我追问:“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或态度?”“无可奈何。文章最后还写道:我向猫作了最后的一瞥,在昏黄中独自徘徊。日来已失去了联想媒介的无数往事,都回光返照似的一时强烈地齐现到心上来了。”“你读来的感受如何?”“我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部泛黄的老相册,相册里都是昏黄的,记录着那些似水流年,记录着那些逝去的人与事”我在黑板上的猫爪里写下“无奈怅惘 追忆年华”那一刻,之前还激烈讨论的教室里很安静,只有我播放在PPT里的石进的《夜的钢琴曲》在静静流淌,带着一丝哀愁,一丝怅惘,一丝无奈。学生们在文本中,看到了一只只结局并不好的猫从文字中悠悠走过,看到了不同作者对猫而阐发的对生活、生命的不同思考,也看到了时光的流转下世事变迁的沧桑和无奈。这真是一次有美丽文字、有想象的丰富图画、有动听音乐的艺术审美体验。由文本到人生,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字的厚重,阅读的深沉与丰盈,一纸文字,寥寥几千字,却道透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在审美与思维上有了很大的锻炼、提升。

之后,我借助黑板上已生成的板书和PPT上事先预想出来的板书对比阅读小结,从而将本课上升都理论高度,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有一个认识的提升,从而能由点及面,灵活运用在今后的阅读中。我总结如下:同学们,再回过来看两篇猫的文章,我们会清晰发现:两位作者都借用了猫作为写作客体,或者说是写作对象,夏丏尊也说过猫是他们感情的媒介。不同的是,由于发生在他们写作主体身上的故事、经历不同,心境大不相同,所以寄托在猫这个媒介上的情感色彩也各不相同。有郑振铎对可爱的前两只猫的喜爱怀念,更有对因为作者的情感色彩偏执臆断而悲惨死去的第三只猫的懊悔自责、沉痛批判、和对生命的尊重,如肃穆庄严的精神洗礼;也有夏丏尊借猫表达对送猫人的伤逝哀悼,进而感叹家道中落、世事沧桑、生命终将逝去的的无奈怅惘。欣赏整篇文章如同泛黄的老电影,透着浓得化不开的哀愁。王国维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学生们马上举手:“其中的我强调的就是丰富的个人经历、迥异的个人主观情感对眼中之物、笔下之物的影响作用。物,比如猫,正如夏丏尊所说,已成为联想过去悲欢离合的媒介了。”我欣然点头,同学们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他们欣赏到了这一文学技法带来的文学艺术效果。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们理解了“借同样之物,抒不同情感”的艺术效果,也能理解王国维说的理论性颇强的这句话,果然实践才能出真知。看了课上时间还剩余五分钟,于是水到渠成,顺水推舟,我紧接着说:“同学们,作为阅读主体,对比欣赏了这样两篇文章后,思考,在你们的心中,是否也有一种动物或者物件,在你的心中烙下深刻烙印或者说类似于这样的爪印,带给你独特的情感体验呢?”同是,我还在猫爪上画了一颗大大的红心,表明同学们的内心世界,并在猫爪上第四个脚趾上花了一个问号,而问好的内容正是代表了同学们通过片段写作所要呈现出来的情感或思考。音乐还在继续着,教室里宛转悠扬的飘着音乐,一如同学们宛转悠扬的思绪。这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美好运用,很享受。一会儿后,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拿着稿儿。我满怀期望地看着她。她刚要张口,谁知,她的眼圈居然红了。教室里更加寂然了。我微笑示意鼓励她继续,只听到她哽咽地讲述着:“在我姥爷生前,曾将养过一只狗,可惜,在他们共处了3年后,姥爷去世了。这只狗每天就守着姥爷的房间……”孩子深情讲述着,泪水划过了她稚嫩的脸庞,同学们安静听着,甚至我看到还有的学生也眼圈红着,我的眼眶也发酸。这个学生写出来的情节与我课后留的对比阅读作业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的情节何其相似啊!“看来,小狗已经是你怀念姥爷的寄托之物,提到小狗,你更是想起了姥爷,所以才如此伤感,是吗?”我低声问道,学生默默点头。我在夏丏尊的《猫》板书“悼亡伤势”上画了一根线不,表明借物抒怀的构思和感情和这位作家的相似。还有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分享她写给自己曾经宠物的一首诗,伴着音乐,这一刻觉得这些孩子的心灵真是纯真;还有一位同学讲述了一个已褪色的粉色手表记录的纯真友谊的故事。这些孩子写下来的,必然是走心的、经过情感提炼的,所以才能情有所致,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假以时日,这些学生的文字功底进一步加深,就像今天这样用心品文、欣赏艺术美感,解读写作客体,用心抒情自我主体的情感,理性思考生活、生命,谁说未来这些孩子中就不能出现作家呢?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这节课结束了,不知为何,我们似乎都意犹未尽。感慨于猫神圣寄托的丰富的情感思考,感慨于生命的变幻无穷、沧海桑田,感慨于人的喜怒哀乐丰富细腻,感慨于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感慨于文字给我们的丰富而美好的体验,感慨于“同是借物,别样抒情”的艺术审美体验,一节课,仿佛一场人生旅程……

课后,学生们又进一步对比阅读《父亲的玳瑁》《小狗包弟》,以书面写作的形式呈现,再次让我感叹学生们的潜力无穷。他们把人与宠物的感情、亲情、对事实的思考、批判、自我反思都写到了。小小宠物,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能让学生收获如此之多,体验、思考如此多,体验到了作者的不同情感,那么我个人认为这一次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真正的文学,不就是让人去走出文学、回归生活,反观自己的人生,进而获得启发与力量,并让人们带着这样的力量与启迪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吗?

愿一切生命不辜负自己最初的美好。愿一切美好的生命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印记。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