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材解读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之作。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二、设计思路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概括情节-----再读诗篇-----认识木兰----- -走近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朗读水平。

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一位是穆桂英,一位是八一飞行表演队中队长余旭,这两位是我们中国古今闻名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还要继续走近了解我们的另一位巾帼英雄,她就是花木兰。(板书课题)

【本环节激发学生了解我们更多的巾帼英雄。更好的走近木兰这位女英雄。】

二、检测字词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检测一下学生们字词的掌握情况。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对课堂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写出自己的朗读和阅读感受。】

八、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停机叹息  (二)替父从军

(三)奔赴战场  (四)征战沙场

(五)辞官还乡  (六)家人团聚

(七)赞颂英雄

爱国、爱家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

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忠孝两全

【板书简洁对全文内容高度概括,让学生一目了然。】

九、教后反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一直以来,它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绝对是一篇经典。在设计本课时,我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几点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