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学情文本定位

八年级学生在之前古诗的学习中,积累了初步的认识和鉴赏诗歌基本的能力,他们渴望自主学习,独立解读,但在具体方法上还需教师引导,尤其在把握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上,更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愿望,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赏析、积累古诗文。学生之前学习过关于李白的诗歌,对李白也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赏析字词的的指导基础上,知人论世,体会浪漫主义诗人的情感态度方面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加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渡荆门送别》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第四首。本单元是本套初中教材的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要在七年级分散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共同点特点,抓住写景抒情这条主线,实施单元完整教学。《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律诗,有五言,有七言。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辉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点燃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集中学习背诵一个单元的古诗文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本单元对各课学习有一些共通的任务,教学也大致遵循相似的流程;各课又应有不同的设计思路,由于所选文章风格特点各有不同,需要据此调整教学重点,使得重点突出,各有侧重。此外,学习文言诗文,便于培养学生语感,利于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教学中要重视。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诗歌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是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地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首律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难以学好的。诵读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最后达到自然成诵。本节课通过背诵本课前三首诗导入,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在学生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初步感知诗歌,在自由读中调动已有经验和课本资源作为解读诗歌的工具。教师同时补充相关内容,为学生赏读、感悟打好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听读、译读、赏读、美读、师生PK读等形式,读出节奏、读出重音的环节,帮助学生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单元目标,结合新课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四、文本特色解读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交代这次出行的目的地。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咋看,心动神奇的惊讶欢愉之情。

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构成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一副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一副是“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的故乡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显出诗人的思乡深情。尾联“送”字用的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五、教学环节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把课文抄写在黑板上(不抄写标题)。

课前检查背诵本课前三首古诗。

一、介绍背景 导入新课

导语: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继续来感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屏显)学习目标(略)

(屏显)介绍背景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六、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把《渡荆门送别》改写一篇二百字左右写景文章,班里互相交流。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兴趣激发上想了一些办法——擦字诵读。课堂教学中,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学情,以“读”达“诵”,通过背景导读、本诗初读、译读、赏读、美读、师生PK读的阅读方式,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走近、走入文本,实现了从学习一首诗向理解一类诗的嬗变。以点拨提示、启发诱导、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基本教学方法,穿针引线,适时介入评价,组织学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叙事到写景最后到抒情的写作技巧,和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