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部编版《14 白杨礼赞》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赞叹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容,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听课文录音

3.板书课题。

4.研讨

①画一画:课内有不少描绘白杨树外形的句子,请你找出来,并根据所找句子,画一画你心中的白杨树。(找一位同学到电子白板上作画)

②议一议:根据自己画的画,说一说在白板上画的同学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理由是什么。(白杨树干、枝、叶、皮等角度,重点在课文第五自然段)(小组讨论,再发言)

干:“笔直的干”“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突出了直。

枝:“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叶:“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突出了它的向上。

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突出“微微泛出淡青色”。

③品一品:(分析到这,老师有个疑惑了:)作者只是在描绘与赞美白杨树吗?(不是),还在写谁?(……)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哪个地方开始由树到人过渡的?(品读课文第七自然段,重点在四个反问句)这四个反问句同学自由地读一读,看看怎么处理能把情感表达的更恰当?(学生到白板上进行演示:划重音,停顿等)

作者通过四个“难道”,运用排比和层层深入的方式,自然地由树到人、精神品质的过渡。

④想一想:作者茅盾怎么会把人与树写一块去了呢?(是说白杨树像一个人吗,还是其他什么方面,他们很相似呢?)(重点在白杨树的内在精神,重读第五自然段,找找,你根据白杨树的外形描写,它有哪些内在品质呢?)

干:正直(《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枝:团结,叶:进取,皮:质朴。

整棵树:倔强挺立、坚强不屈。

外形 内在品质 人

小结:作者首先看到的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由这些外形特征想到内在的精神品质,再想到具有这样精神的人。这种由彼及此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联想。老师提供一组图片,同学们看看能联想到什么?(图片展开联想)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情呢?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赞美呢?

链接材料:(找学生读)茅盾在1938年底来到延安,1940年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于1941年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⑤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中不难发现,作者想要赞美抗日军民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但是由于时代原因,不能直接表达,所以要借助事物来抒发。茅盾先生就选取了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白杨树。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比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此类文章最常用的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烘托(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对比(最后一段把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也曾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欲扬先抑(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 “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