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地理教材同步湘教版必修二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湘教2003课标版《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②能够正确辨别和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联系。

③能够简单分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④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⑤能够分析、比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⑥学生能够体会“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承载力”则是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生物生理性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显然,人口的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而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二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以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学生对人口、环境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人口爆炸” 世界人口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只有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我国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

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已经有了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新的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个人知识体系中。以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对掌握本节概念性、知识性内容难度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的这一基本国情能简单的分析出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影响,但大部分学生读图、获取有用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本节教学主要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分析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字材料、视频、照片、图表等,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逐步学会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