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以农业为本、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这三个阶段各自具有时代和阶段性的特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商业发展的客观前提。由于政治地位及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开放程度等主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交换媒介形式(即货币的形式)与交通运输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经坎坷。

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几个方面的影响:(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课标要求和教科书解读】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科书解读】

本课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概述了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艰难处境;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介绍了城市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概貌。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本课与本单元其他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本课虽然不直接叙述农业、手工业的内容,但一定要以此前已经讲述过的农业发展及其特点、手工业发展及其特点为基础。

商业文明脱胎于农耕文明,同时又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商业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明清时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遗憾的是,没能像西方一样打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为下一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学情和教学过程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文科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在学科素养上较初中已有明显提高,历史时空观、唯物史观、辩证思维能力在本课的学习将得到很好的展示,另一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分析、理解问题,要求学生古今贯通、中西结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门槛。因此需要尽量的地运用相关图片、影像等材料创设情境,穿插部分文献资料,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性与思辨性相结合。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高一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正确的德育对他们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向学生渗透开拓进取、放眼全球、文明尊重、文明共生等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古代的对外贸易。

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朝贡贸易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理解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等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课前学生预习、绘制思维导图、课堂生生与师生研讨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指导学生解读教材提供的图片、史料资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感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创新、开拓、交融等商业精神。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中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解“丝路精神”,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法】

学案教学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

【学法】

课前预习设问、自绘思维导图、学案自学、自我展示、情感体验、小组合作探究。

教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