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一)知识与目标:

1、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特点: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

(二)过程与方法:

1、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2、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3、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讲日本的1889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比较。并且通过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崛起的一面历史的镜子以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2、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情况: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首先要明确,这些变化是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发生的,是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它展现了进入近代的日本在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发展情况。由于这一课要求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表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选修一涉及的内容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同学们学习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学习思路,即改革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发生的,对应的是改革的背景及目的,改革的过程是怎样的,对应的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效果如何,对应的是改革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最后还要对改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八单元的内容是围绕日本的明治维新而设计的,第一课和第二课是改革的背景部分,第三课是改革的内容,而第四课走向世界的日本则是改革的影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明治维新的内容,分别涉及了哪些方面(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习俗。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大力学习西方的全方位改革,但是在政治方面的学习却明显落后许多,纵观西方国家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确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而且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原则,制定了各自的宪法,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在英国的法律体系当中就相当于宪法,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71年宪法,而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而历史也证明,日本的政治改革并没有停滞不前,明治维新后向政治民主化又迈出了一步,在1889年颁布了明治宪法,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大家阅读课本,并完成上面的填空:(ppt展示)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宪法颁布的背景:

明治维新时,农民负担过重,起义不断;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政府对大资本家的扶持政策;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自由民权运动”的广泛影响。19世纪80年代初,有20多万人在请愿书、建议书上签名。民权理论家纷纷拟定宪法草案,写入了“政府违背宪法时,日本人民可以不服从它”、“政府蹂躏人民自由权利时,人民可以推翻它”等内容。藩阀惊呼“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情景。”(藩阀:领导倒幕运动的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以后长期垄断国家主权,他们出身于长州、萨摩等藩,称为藩阀。)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稳定社会局面,制订宪法。

2)宪法特点: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具有军国主义和君主权力的特点。

相关资源

教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