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物理教材同步沪科粤教版八年级下册3. “解剖”原子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八年级下册《3.“解剖”原子》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⑶了解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支持卢瑟福“核式模型”。

◆过程与方法

⑷学习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领会在事实基础上通过想像、类比、论证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知道模型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学习,感受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体会科学家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方法的神奇魅力,养成探索、思考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电子的发现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话,拉开了研究微观粒子的序幕。而汤姆生和卢瑟福由此提出的两种原子结构模型及其验证过程,则不仅为人们探索微观粒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而且大大激发了人们探索的热情和信心。因此,电子的发现、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验证以及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图景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和验证,需要较高的理性思维水平。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也超出学生的想像范围,而且没有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的支撑,学生只能硬性接受。这些都会形成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教材图10-24(c),问学生是否见过这个图案?在哪里见过?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梳理,明确如下观点:这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经常用在科技图书的封面上,科技宣传的海报和招贴画上,以及电子产品的宣传广告上。那么什么是原子,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和探究它的呢?由此引入本节课题:“解剖”原子。

◆新课推进

分子可以再分吗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常见物质分子模型,如水、二氧化碳、氧气、酒精、DNA等。明确这些物质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对于直接由原子组成的金属物质,将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原子照片,展示给学生,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把原子“切开”

电子的发现导致了原子不可再分神话的破灭,在探究微观粒子的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对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结合多媒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作概括性的描述,对验证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的过程作简单说明,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理解电子发现的重大意义。

对于电子的质量、半径等数据,不要求学生记住,可以和原子的相关数据对比,以让学生对电子之“小”有更形象的认识。

例题 电子的发现被称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的三大发现之一。汤姆生通过认真的实验研究,发现用真空管进行放电实验时,阴极发出的射线是由原子内带 电的微粒组成的。通过计算得出这种微粒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 倍,半径小于 m。汤姆生把这种粒子称为电子,他因此被誉为“电子之父”。(负 1/1837 10-14 )

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精华所在。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电子带负电,而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这告诉我们,原子内部一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其内部是具有复杂结构的。那么,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构成原子的呢?它们之间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此提出自己的设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类似于“枣糕模型”和“核式模型”的结构模型,也可能提出正电和负电都是一些小粒子,均匀混合在一起,或负电在中心、正电在周围的模型。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模型,只要有道理就可以。这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像,体验当年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有了这个猜想建模的过程,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后面的探究过程,体会其研究方法的奥妙。

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提出的“枣糕模型”。然后指出汤姆生建立的模型和同学们建立的模型,都是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像、类比等提出的,都只是对原子结构的一种假说,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验的检验。

α粒子散射实验的道理学生不难明白,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论证也比较容易理解。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自学讨论交流,然后请一些学生解释说明的方法。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建议充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想像,假如原子结构符合“枣糕模型”,观测到的结果会怎样?这样更能突出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生“枣糕模型”的力度。最后明确卢瑟福提出的“核式模型”(又被称为“行星模型”):原子中间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它只占有极小的体积,却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在核外较大空间绕核高速旋转,模型图如教材图10-25(c)所示。

α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核式模型”的提出这一段内容,采用教师主导讲解的方法。从汤姆生发现电子,到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再到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否定“枣糕模型”,提出“核式模型”,最后说明“核式模型”并不完美,在“核式模型”的基础上,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还有新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和体验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