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古典之殇·王开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 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 “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 痛” 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 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 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 当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再起作用。

D. 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2. 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 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

下载Word版试题
《古典之殇·王开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①“殇”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在文中指非正常、自然消失。②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风物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③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对自然的忧患意识和悲怆之情,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的应有义在消失。   

3. ①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②将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将由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环境形成的对比而引发的对自然环境的忧患、痛心“痛”当作种子来写(比拟,拟物)。③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儿童时期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人后会具备强烈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 项,“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错误,此说法太过绝对,文中并未明确肯定此意,只强调古时或者说原版大自然的丧失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如“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C 项,“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错误,在文中有限制条件,由原文“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可知,环保宣传不起作用是在“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 这样的限制条件下。

D 项,“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错误,由原文“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 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可知,是“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而不是“每一个词语”,选项忽视了文中的类似。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通读全文可知,以“古典之殇”为标题的原因,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与是“殇”。修饰语是“古典”。首先“殇”是指未成年而死,文中指的是动植物的正常消失;其次,根据文本“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可以看出,可知:“古典”既是指古代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指人类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岁月。“古典之殇”的含义是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自然风景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忧患意识和悲怆之情;

语句“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可以看出“殇”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应有意义在消失;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结合“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等分析,运用比喻、比拟手法,把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将由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形成的对比而引发的忧患、痛心比拟为“痛”。结合“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分析,形象生动地说明儿童时期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人后会具备强烈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录入时间:2021-01-31 17: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