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点详情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点包括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实践的含义、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部分,有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详情如下:

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1.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

实践活动的形式

在实践活动的有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典型例题
【第1题】  

易错辨析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2.“嫦娥四号”开启月球背面探测的新旅程,体现了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

3.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4.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   )

5.一般而言,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   )

【第2题】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勇敢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并根据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7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第3题】  

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始终坚守第一线,专心研究水稻。他说:“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来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苗头,才会接近灵感。”

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

(1)材料中袁隆平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在第一线?(科学精神)

(2)“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科学精神)

【第4题】  

杜威认为,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科学精神)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科学精神)

【第5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习总书记给出了具体的进阶之路,概括起来就是“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教育部在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你运用“实践的特点”谈谈如何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第6题】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第7题】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 “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选择性和创造性

【第8题】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有竖条纹的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有横条纹的衣服时, 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

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第9题】  

我国自主研发的“彩虹一4”无人机在西北某地完成的航空物探试验飞行。试验飞行结果表明,“彩虹-4”无人机速度快,效率高,使用劳力少,能在短期内取得大面积区域的探测资料。这表明(   )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10题】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脑通过一个特殊机制将分布在脑部不同区域的“记忆碎片”组合在一起,形成人们平时脑海中的完整记忆,这一研究成果将给我们治疗一些记忆衰退的脑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

③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④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中政治知识点大全

精品课件网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