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物理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1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必修1《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力学的核心内容,而这节课也突显了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和牛顿第二定律之前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对力、惯性这两个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所以对这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提出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比较熟悉,所以对实验的思路有一定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探究过程中,他们也会表现出明显不足。

依据课标、教材,联系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其中,“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方案合理可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以及误差分析”是难点。

第三部分:紧扣教材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涉及问题较多、内在逻辑性强,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弱,所以我采用了以“互动探究,启发导学”为主的教法。通过设问层层深入诱导学生去思考、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学生们则在教师指导下做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进行学习。另外,利用Excel软件描点并拟合出图像,最终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既能实现情景化教学,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第四部分:结合目标说教学过程

为充分贯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合理猜想

本节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了加速度与质量和力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随后给出这样的两组实例对比,为课堂创设出亲切的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后针对对比的结果,我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力和质量是如何影响物体的加速度的,从而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

第二环节 实验探究 收集数据

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之后,学生们很容易得出了实验的总体方案,也就是控制变量法,于是设计准确可行的实验方案也就成了实验探究这一环节的中心。

首先我启发大家思考、也鼓励学生相互间进行讨论:如何对要研究的三个物理量进行较准确的测量?然后带领同学一起辨析,甄别这些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来操作。比如,在设计恒力的测量方法时,我首先提问:我们该如何为一个物体提供恒力?又该如何测定这个恒力?有学生提出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我引导大家去辨析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强不强?同时再对比另外一些同学提出的用其他重物通过细线去拉物体这种方案。由于第二种方案中重物的重力恒定且较容易测量,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随后我开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由于提前安排了预习,并确定了测量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很快就画出了装置图。此时我继续提问 “我们这个实验中所说的力,是不是指物体受到的某一个力呢?”“水平方向是不是只受到拉力?还有没有其他力?”“那么如何减小滑动摩擦力,使我们测得的重物的重力尽可能接近于物体受到的合力?”伴随着这些问题的浮现,学生们再一次陷入了思考,思维再一次被激发,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经过讨论,学生最终选定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方法。这时,我对斜面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通过板书明确“平衡摩擦力”的原理,突出了“平衡摩擦力”的步骤,并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判别摩擦力完全被平衡,从而突破了本实验的一个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改进了实验装置,也很快拟定出了实验步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我在课前已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分发并分配了实验任务,组织学生探究并记录好实验数据。

这一环节里,通过实验的设计、改进、操作和相互交流,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第三环节 数据处理 探索结论

根据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如果用以前的方法逐一描点作图,肯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创造性的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来处理实验数据。

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计算和拟合图像,学生很快就发现了:aF几乎是条过原点的直线,于是得到了实验结论之一。aM则是一条曲线,并不利于结论的分析。因此,我引导学生为了试图验证我们的猜想,尝试做出a-倒 图像,结果发现a-l/M几乎也是条过原点的直线。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得出“a。F和a。l/M”这样的结论,更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用途和“化曲为直”的思想在处理物理量之间反比关系的妙处。

第四环节 思考再现 承前启后

本课思考1的设计,意图在于巩固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并和下节课建立联系。其实在第二环节,重物的重力就可视为对小车的拉力这一观点若要成立,必须建立在m《M的基础上,但这个问题的探讨与分析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为减小学生的认知坡度,我采用当时避而不谈,但最后通过设计思考回顾这一细节。这样处理,既是对“漏掉”问题的补充,也把学生的思绪延续到了课后和下一节。

“思考2”在巩固本节实验结论的同时,启发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回生活。

“思考3”是针对教材中给出的本实验探究的第二种方案。难度较前两道题目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在给出图片提示后把它作为课后的梯度作业当中的一个,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贴合了新课标关于“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要求。

第五部分,依据评价反馈说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节课的整个设计、实施中,我力求呈现给学生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在以下四点中

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改编教材的安排,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