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最新PPT课件优质课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日益显露出极大的弊端:粮食十分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 ,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1971),前苏联领导人。他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1年由区委书记爬到了苏共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职位,193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隔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1949年到1953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9月,他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 1953年斯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