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任务三 尝试创作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活动·探究任务三”是尝试诗歌创作。要求在完成“任务一·自主欣赏”和“任务二·自由朗诵”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所学诗歌情感与内涵的体会、结构与形式的感知进行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最终达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学生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比较陌生,因此,任务中“备选题目”从学生生活入手,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诗歌创作注重情感的捕捉与抒发。“备选题目一”,引导学生表达想对父母说的话。“备选题目二”,则是写出对朋友的生日祝福,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他们带着真情实感投入创作当中。“备选题目三”,要求学生对单元所学过的《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四首诗歌进行仿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优秀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比如,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与恰当的意象,展开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注重语言的简洁流畅与节奏韵律的和谐悦耳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十四五岁时,正是处于乐于创作诗歌的启蒙阶段,尽管他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有过对“天上的街市”的遐想,对“生活欺骗了你”的感慨,对“未选择的路”的怅惘,对延安“无比依恋”的赞颂……也体验过诗歌创作的快乐,但相对于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陌生度,如何将直觉、灵感、内心感受与联想想象的内容进行诗歌式的表达,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较为充分的指导。

三、教学设想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恰恰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教师应当引导他们挖掘并进一步体悟这些情感,使之获得深化和升华,真正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在倡导自由创作的基础上,我带着学生回忆生活中独特的经历,引导学生发现、把握生活中体现爱与美的细节和瞬间,捕捉并深化内心情感体验,避免一些学生无从写起。其次,创造新颖、独到的意象,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利用微课讲解意象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歌意象。第三,优美的语言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因而,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优秀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展开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注重语言的简洁流畅与节奏韵律的和谐悦耳等,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难点。在学生完成创作之后,引导学生互评修改习作,锤字炼句,进一步提升。教学时要注意,教师的指导要有弹性,既为学生创作提供指引和支撑,又为发展留下空间。最后,教材中只有诗歌创作的要求,不妨把任务延展一下:在互相评价修改的基础上,全班合作编辑自创的诗歌集。

四、课前准备

尝试仿写学过的诗歌,也可以自由创作。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发现、把握生活中体现爱与美的细节和瞬间,捕捉并深化内心情感体验,提高感悟能力。

(2)引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歌意象,适当融入想象和联想,抒写情志,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3)引导学生借鉴优秀诗歌的写法,学习诗歌创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训练仿写,进行诗意的表达,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体会诗歌表达中的山川景物之美与历史文化之美,拓展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创造意象,适当融入想象和联想,抒发真情实感、抒写感悟。

2.借鉴优秀诗歌的写法,学习诗歌创作技巧。

七、教学方法

激趣法 讨论法 质疑法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辅助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激情导入: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文学之母”,是“语言的钻石”,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优美的诗篇,将点燃同学们心里诗歌创作的火花。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创作诗歌,抒发情感,用诗歌抒写生活!

2.播放朗读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春》的语言魅力。

(课件展示)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3.学生赏析。

4.教师点拨: 作者借助“东风”“山”“水”“太阳” “小草”这些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春天”的美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凝练,讲究韵律和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老师把这篇贮满诗意的散文去标点,分行排列,它就成了一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经典散文《春》的语言魅力,创设诗歌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从而激发其尝试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对《春》的点评既是对本单元“任务一·自主欣赏”的巩固,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诗歌创作奠定基础。

二、写作指导与实践

5.【学生活动一】展示课前创作。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有过对“天上的街市”的遐想,对“生活欺骗了你”的感慨,对“未选择的路”的怅惘,对延安“无比依恋”的赞颂……完成本单元“任务一·自主欣赏”和“任务二·自由朗诵”之后,学生已了解一定的诗歌创作技巧,完全可以引导他们体验诗歌创作的快乐。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再创作欲望。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十、布置作业

13.继续修改完善作品,再次小组间点评、修改,最后全班合作编辑诗歌集,并为我们的诗集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十一、板书设计

用诗歌抒写生活

抒真情、巧表达、练语言、美韵律

十二、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在这个单元中,阅读欣赏是基础,朗诵有助于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创作诗歌是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写作的能力,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它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本节课,我首先通过对优秀诗歌的朗诵和欣赏,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激发其创作热情,并引导学生发现、把握生活中体现爱与美的细节和瞬间,捕捉并深化内心的情感体验,提高感悟能力。“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学段写作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对于诗歌创作也至关重要。

其次,本课教学力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通过指导和实践活动,完成了引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的任务。在指导学生对诗作的多次修改、评价过程中,我力求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进而尝试表现美和创造美。引导学生学习优秀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在借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展开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与恰当的意象,注重语言的简洁流畅与节奏韵律和谐悦耳。通过写作,评析,修改诗作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本课中“写”是重点,其他多个环节(包括“评”)等都是为“写”服务的;学生在“写”中获得体验,在“导”和“评”中得到提升;“导”和“评”后再有“写”的提高训练;也就是说:课前写,课中多次写,课后自觉写,这样能达成最佳效果。

学写诗者,掌握诗歌写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必不可少的,然而,要真正要把诗歌写好,仍需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新鲜事物,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灵感,方能写出至情至美的诗歌来。

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带领学生,大胆尝试,去体会诗歌创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