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地理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1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2003课标版《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2)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讨论和归纳武汉看海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师提供武汉的相关信息,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内涝的成因”,提取有效信息,讨论分析并归纳适合武汉看海的治理措施,注重师生、生间的合作。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都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去设计,从各个层面和角度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分析地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本节课以2011年至2016年武汉看海为例,选取“城市内涝”这一灾害,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列举其危害性,提出相应治理措施 。

☆教学内容

(1)地位作用。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正常发生的自然现象,给人类活动带来损失和危害后才成为灾害,可见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而城市内涝灾害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境改变的产物之一,因此,本节课重点之一是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即内涝产生的人为原因,同时从成因出发,探究其治理措施。

(2)教材分析。“城市内涝”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最初仅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低洼地区,而今已扩展到北方地区,甚至内陆城市。武汉,城市化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高,近年更是频频爆发,它所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水资源的浪费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因此,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必修一水循环和初中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选择“城市内涝”这一课题作为案例课展开。由于本课题没有现成教材可用,采取如下方法处理 。

整合教材。本课题整合必修一的水循环、初中地理、选修二的城市化和选修五《自然灾害》。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的环境 ,从而加剧城市内涝的发生。因此,本课题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同时,自然灾害的一般分析思路为成因一危害一防治措施 。在分析成因基础上列举内涝的危害,并提出内涝的防治措施。

补充教材。本课题选取“2011年至2016年武汉看海”这一案例,补充灾后景观图、降水分布图、道路积水点分布图、绿地和硬质地面的下渗率、有关危害和发达城市防治内涝成功案例的文字材料,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多种类型的地理图像,既能获得直观感受,结合已学地理原理达到内化效果,同时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阅读分析文字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通过必修一、必修二和选修五的学习,学生对于“水循环的环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等相关知识已有一定基础,并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一定认识 。

(2)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搜集、整理资料和读图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2011年至2016年武汉看海的降水之大和危害性有亲身体验。授课班级为实验班,学生对身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好奇度与探究心理较强,并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挥学生主体性 ,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

(3)已有经验。从以往教学实践看,学生虽然能够说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但对其理解不深,也很难将城市化与城市内涝联系起来,更不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

(4)教学方式。教学重点为城市内涝的人为原因和防治措施,并突 出运用地理原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结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知识基础的情况分析,本节课选择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探究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即教师选取“2011年至2016年武汉看海”这一刚发生过的 、身边的并对自己冲击力强的案例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链”,并让学生亲自去实地调查探究立交桥积水严重的原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不断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5)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从体验到感知,理解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 的改变。再到内化,进而应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内涝的人为原因 。如果只采用教师口述的方式,很难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通过自身体验,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极大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此外,案例分析时需要展示大量景观图片和文字、数据资料,因此,应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

(6)技术准备。学校为教师提供电脑网络,并在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而现代社会,大量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只有通过网络才能搜寻到,如受灾图片、视 频及相关数据。而这些数据比口头描述更加形象直观,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可达到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景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读文字、看图片,感知城市内涝的概念;结合武汉市降水分布图,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内涝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通过读文字、看视频、看图片,说出城市内涝的普遍性及其危害。通过对比案例、讨论、分析、归纳,提出防治城市内涝的相关措施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城市内涝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教学难点为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只有理解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防治措施,而防治措施的提出是真正服务于生活。因此,将内涝原因和防治措施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其中的读图方法、析文归纳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一。采用实地调查立交桥的地形、路面和排水状况,感知内涝的发生条件运用水循环原理加以分析,可深入理解其成因,同时利用身边案例,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内涝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思路

“武汉看海”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