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音乐教材同步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综合以上四条基本理念,从学说方言入手调动学生的兴趣;针对多数学生的真实水平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在听、唱、想、创的实践中理解音乐、积累知识、提高技能,从而了解并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中原音乐具有非常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和粗犷的气质,表达了中原人民醇厚的情感、乐观的性格以及生活的热情。

本课分别选取以下作品展开教学:

1.《王大娘钉缸》是一首流行于河南邓县、商城等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地花鼓”的代表性曲目,歌曲轻松、诙谐,上下句彼此呼应,旋律特点与当地方言紧密结合,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本课对比聆听两首歌曲,引导学生认同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2.《孟姜女哭长城》是一首河北民歌,其旋律在江苏民歌《孟姜女》的原有基础上进行“加花”装饰,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体现了民歌流传过程中“同体变异”的特征。本课将这首民歌与流传于江苏的《孟姜女》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民歌的“同体变异”。

3.《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有四个乐句构成,体现了“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学生理解“起承转合”相对困难, 本课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感受每一个乐句的特点,从而认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为远郊区县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总体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分布不均,需要老师带领视唱,具体情况如下:

学生来源表现特征比例城区中心识谱能力强,音准较好,音乐理解力较强,个别为特长生13%农村地区识谱能力一般,认识唱名,视唱音准差,音乐理解力较弱63%青海少数民族不识谱,不会视唱,对音乐较敏感,感悟力和表现力较强17%外来务工子弟不识谱,不会视唱,音乐理解力、感受力均较弱7%2.普遍对民族民间音乐接触较少、兴趣不足,尤其是对中原地区充满乡土气息的音乐更不感兴趣,但相对于其他学科更乐于上音乐课。

3.对流行歌曲感兴趣,大部分学生会唱《好汉歌》的基本旋律,对《沂蒙山小调》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其中的创作手法。

4.高一学生已具备观察、对比、判断及分析能力,在老师引导下可以对新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模仿演唱,对比聆听、感受作品风格特点;

2.视唱、对比、分析不同乐谱,探究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探究“鱼咬尾”“起承转合”等创作手法;

3.根据所学音乐知识,分小组创编简单的四个乐句并展示。

(四)技术准备

1.打印学生用乐谱;

2.设计编写学生用学案;

3.整合音频,视频等资源制作PPT格式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主要内容状况/问题对 策对歌曲的爱好取向偏流行轻民歌学说方言,产生新鲜好奇感,引发学习兴趣对中原民歌的认识模糊,不了解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分析,探究后得出结论对实践创作的态度不自信、不积极发挥特长生作用,小组合作接龙方式创作展示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相关资源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