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音乐教材同步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音2003课标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1、以两首民歌为例,认识、了解中原地区的民歌,感知其地方风格;

2、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的结构;

4、浅识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区别与关联。

教学重点:

《沂蒙山小调》的两个版本的对比,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教学难点:

由《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的比较,拓展得出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关系及关联。

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山东沂蒙出现了反动武装——黄沙会。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与抗日武装为敌。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沂蒙山小调》终于定型。

这首歌在流传中形成了两个版本,音响资源给的是王世慧和彭丽媛演唱的两版。前者用方言按原小调的4/4拍演唱,风格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郁;后者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速度较前者快,感情细腻,风格轻快活泼、热情洋溢,流传更广,为群众所喜爱。

2、《王大娘钉缸》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河南地花鼓。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一是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追求;二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采用的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整体看,上句下句都是6小节,彼此呼应,平整平衡。但从局部看,唱词和衬词一短一长,一呼一应,有一种不平衡感,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

这首歌的旋律,成为了《好汉歌》的创作素材。作曲家赵季平在创作时候运用了河南地花鼓的风格,将《王大娘钉缸》的典型节奏加以提炼,将它的神采注入到了自己《好汉歌》的创作中。由此可见,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鉴赏中已经可以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与概括,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就可以带他们进行很好的探究。特别是第二首曲子,拓展《好汉歌》让他们精神大振,抓住时机让他们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分析《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之相似点。

课型:

音乐鉴赏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沂蒙山小调》,学唱旋律;在学唱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发现不同版本的这首歌,形成问题,留出悬念,待课上解决。

教学方法:

聆听法、对比法、情境法、视听结合法

相关资源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