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4中华文化精神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2003课标版《中华文化精神》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2学情分析

强调人禽之别,以群体为上,精神生活为上,讲气节,求青史留名,这几点成为中华民族

精神的基础。

3重点难点

引领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思想。和合文化,和而不同,和为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和为贵: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个很大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我想把它概括为两点:

一是重道德,二是重和谐。换句话说,就是“以德为本,以和为贵”。

一、重道德

(l)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

我们看,民间要批评或骂一个人,最厉害的话就说“你不是人!”“你简直是一个衣冠禽兽!”。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引用一段荀子的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日:义。”(《荀子·王制》)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人和禽兽最重要的区别是两点:一是人能群,即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从家庭开始,扩大到邻里、社区、学校、企业、社交,一直到民族、国家。总之,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都离不开群体。二是人有“义”,即人不仅有物质的生活,而且还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生活是自然的,人和禽兽都有;而精神生活只有人才有,人有各种规范和道德的要求,这些东西禽兽是没有的。从这两点出发,就引出了两条做人的基本原则:一是把个人看作群体中的一分子,要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把个人与群体统一起来,在群体发展中谋求个人的发展。现在许多年轻人认为,“只要自己高兴就好”,这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是把精神生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不论你是做总统也好,还是亿万富翁或科学家也好,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就是把“义”放在最高的地位。

(2)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讲做人就要讲立志,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中国人的理想不在物质生活方面,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志于道,追求成圣成贤。具体的表现就是“三不朽”的思想。《左传》曾记载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反映出三点基本的价值追求:首先是着眼于精神的影响和不朽,而不是着眼于物质生活,体现了义以为上的思想。其次是着眼于个人对社会群体的贡献和社会、人民对个人的评价,而不是自己家族的兴旺发展。这实际上是提出和回答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不是孤立地讲个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价值与群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个人融人群体,为群体做贡献,得到群体承认,以此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不朽。第三是历史意识。着眼于历史和未来,而不是只看到过去和当世。在以后的发展中,三不朽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主流的价值观。中华文化中流传的名言如“青史留名”、“永垂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事实上,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我们都见过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也有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在我们评价他们时,我们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评价的。所以,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普通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经过总结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发展成民族文化传统。

(3)气节。

刚才谈到,中国人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正确的关系应该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利,利的取舍要以道义为标准,把道义放在第一位。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富有和高贵是人人追求的东西,但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去得到,那就宁肯不要这样的富贵;贫穷和低贱是人人所讨厌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去摆脱,那就宁肯不摆脱它。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是不要利,而是说要“义以为上”,把义放在首位、放在前面;利的取舍要以是否符合道义为标准。“义以为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是处理生与死的问题。就是说,不但物质利益的取舍要以“道义”为标准,而且生死的选择也要以“道义”为标准。如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说,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在生命与道义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只有放弃生命以成全对道义的追求,而不能为保全生命而伤害道义;这就是“杀身成仁”。孟子也指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就是“舍生取义”,意思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得到,当然要舍鱼而取熊掌;如果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就要舍生取“义”;因为,生是我想得到的,但“义”比生命更重要;死是我所讨厌的,但“不义”比“死”更令人厌恶。总的意思是说,“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生死抉择,惟义所在”。这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但不只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而是一切有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物的共同价值追求。如果把“保命”看作是自己最高的理想,那他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贡献。匈牙利诗人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反对种族歧视而数次坐牢并深受世界人们尊重的南非总统曼德拉也曾说:为了我所追求的事业,我可以付出我的生命。他们就都不是把生命看作最高的价值,表现了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同样的人生价值追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说中国文化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其实并不如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既是为道义而献身,也是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说,再强大的军队,它的统帅也可以被消灭,但普通人所立下的志向,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孟子也指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都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一种高扬。

强调人禽之别,以群体为上,精神生活为上,讲气节,求青史留名,这几点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关于民族精神,我向大家介绍一段话:“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正是这种正气,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民族正气却总能支持我们民族最终战胜困难,发展壮大。文天祥是这种民族正气的典型代表。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在被囚禁中,他写下了《正气歌》。他说,支持他不降的,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他历数历史上的先贤坚守气节的事迹,包括如苏武大漠牧羊十八年、齐史官冒死秉笔直书、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等。这些事迹具体体现了浩然之气,表明三不朽的价值观己经成为现实的传统。文天祥历数这些,是从传统中吸取力量.激励自己。同时文夭祥的行为也继承了这个传统,成为传统发展中的一环。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他的腰带上还看到他写的一段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憾。”更表明文天祥的慷慨就义,是他一生读书、修养的结果。上述事例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民族精神的基础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的价值观。

(4)孝梯忠恕。

一是孝梯,二是忠恕。先说孝梯。《论语》说: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孝梯是仁的根本。为什么这样说?我们说人是生活在群体里,这群体首先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子兄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伦关系。所以做人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处理好父子兄弟的关系。父母兄弟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如果对父母不能孝敬,对兄弟不能友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有爱心,怎么可能谈其他的道德要求呢!再从群体方面看,孝梯做好了,家庭才能和睦;再推广开来,才能有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所以说孝梯是仁的根本。再说忠恕。“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里,曾子概括地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罢了。具体说来,忠恕表现在两句话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前一句是恕,后一句是忠。意思是说,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办事都能通达顺利,就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或者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就是说你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不要只想到自己;要把别人看作与自己是一样的人,自己有什么要求别人也会有什么要求,自己不希望有的别人也会不希望有。这是中国文化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说到忠恕之道,有一个故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位将军,是单身汉,脾气很坏,经常打骂家里的佣人。佣人换了许多,都被他打跑、骂跑了。后来来了一个中国山东人,叫丁龙。做不了几天,也受不了,跑了。后来有一天,这将军家里突然发生火灾,很狼狈。这位山东人又来了。将军问他,你怎么来了?他说,我受不了你的打骂,跑了,现在你家遭火灾,我应该来帮你。我们中国人讲忠恕之道,今天我来帮你就是忠恕之道。将军问,什么是忠恕之道?他说,这是中国二千年前孔子讲的道理。将军说,你能读二千年前的书,了不起。丁龙说,我不识字,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将军说,那你的父亲是读书人,了不起。他说,我父亲也不识字,是我祖父告诉他的。我祖父也不识字,我家世代务农,都不识字。不过是曾祖父告诉祖父,祖父告诉父亲,父亲告诉我,知道做人要懂得忠恕之道。我在你这里做过事,今天你遭了灾,我应该来帮助你。将军很惊奇,就把他留下继续做事。一直做了很多年。后来他生病要死了。向将军说:我没有家、没有亲人,这么多年,吃穿都是你供给我,积了一些钱。我死后,这些钱也交还给你。他死后,将军觉得中国有这样的人,真了不起,就把这些钱,加上自己的大部分家产,捐给哥伦比亚大学办了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就叫“丁龙讲座”,它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美国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这个故事说明,忠恕之道已经成为中国人做人世代相传的根本准则。中国的普通人,即使是不识字,也知道做人要遵守忠恕之道。中国文化的精神就存在于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这方面,海外华人比大陆的人可能做得更好。

二、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它不只是一种愿望或要求,而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下面讲两点:

(l)和的三个层次。中国文化中的“和”,不是简单地指和谐,也不只是一种愿望和追求,